绥芬河自贸片区

强化导向推动制度创新

□本报记者 杜怀宇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绥芬河片区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走开放路、打自贸牌,制度创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承接省级总体改革试点任务60项,实施率100%;国家级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绥芬河片区适用203项,已复制推广199项,复制推广率98%。上半年,新生成案例42项,新增省级案例4项,在现代经济模式、跨境产业联动、口岸疫情防控、优化政务服务等领域探索出新经验。

绥芬河自贸片区加大调研问策于企。片区工作人员分门别类深入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导向的企业20余次,了解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找到创新突破口。中俄车辆联检快放模式信息采集备案时间由30分钟缩短到2分钟,车辆通关时间由10分钟缩短到30秒,海关“四自一检”模式通关效率较2017年整体提升67%。

结合全市产业发展脉络,片区会同相关部门精准把握创新路径。推进“最北自贸区”与“远东自由港”深度融合,15家企业获得自由港资质,跨境木材产业模式破解了原产地规则问题,探索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路径,逐步由单边试验向嵌入发展转变。

根据片区实际和企业需要,在通关效率、行政审批、金融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提出对策,形成建议案10余项。其中,“为企业增信开展海关事务担保模式”已呈报海关总署,业务开展后将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外资开户在境外银行委托认证模式”近期将率先突破,外资企业由境内中国银行委托境外同一行进行委托认证,相应要件邮寄回国后开立外资企业资本金账户,可破解疫情之下外资引入难题。

年初以来,片区领导率队赴南沙考察学习,对接了盐田港、安德龙等知名企业,明晰了自贸建设的目标方向,集聚了更加广泛的企业资源。广泛联系商务部贸研院、中科院边疆所、省社科院等第三方智库,从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化中俄沿边开放、探索跨境区域合作等方面,保证了创新成果的竞争力和成熟度。

绥芬河自贸片区结合省里即将出台的“2.0版行动方案”,提前谋划编制下一阶段片区发展实施方案,为片区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围绕木材、粮食、水产、中药材、清洁能源等生产加工业和电商、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等商贸服务业,强化创新赋能,推动创新成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助力打造承载平台,构建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