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植物的生存“智慧”

读《植物的“智慧”》

《植物的“智慧”》/马炜梁/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

□石琪

植物来到地球一亿多年,它们在适应多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多种多样的“智慧”,以至于演化出具有二十多万种、一万多个属、四百多个科的丰富多彩的大群。高寒山地植物如何抗寒?红树林为什么能生活在海水里?食虫植物如何捕虫?猪笼草能捉住青蛙和蝴蝶吗?植物体表的毛被有什么用途?植物如何避免近亲繁殖?为什么有些植物不开花也能传粉?打开这本由著名植物学家马炜梁编写的《植物的“智慧”》便能帮助许多植物学爱好者答疑解惑,领略植物的万般“智慧”。

马炜梁教授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求植物的生存“智慧”,他认为:植物虽然站在原地不动,不能位移,但确实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但确实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当食叶昆虫噬咬叶片后,植物能分泌一种物质招引昆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植物能设计出复杂的传粉路线,让昆虫为它携带花粉;植物有利用环境的能力,能与动物协同进化……整本书共分为五篇,分别是“植物的智慧随处可见”“植物根茎叶的智慧”“植物开花的智慧”“果实和种子的智慧”“其他考察中的照片故事”。此版增加了三个附录,包括植物的进化,植物名词图解,从花朵开放至形成果实、种子成熟的过程中植物体各部分的演变。

这本书不同于以往仅注重理论知识介绍的科普著作。马炜梁教授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以丰富的实例结合精美绝伦的微距摄影图片,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穿插作者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使书本中的植物“活”了起来,揭示了植物在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根茎叶、花朵、果实与种子等相关的种种“智慧”,更具有可读性。

作者所拍摄的大量丰富的图片极富艺术感染力,细致描绘了植物的细微结构,完美呈现了花草树木的灵性,全面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在不同生存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可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植物的魅力。在中科院院士王文采所做的序言中,可以了解到,这些图片拍摄的不易。如草麻黄的拍摄,马炜梁教授两赴新疆、内蒙古、北京郊外经过了6年才拍到;香椿虽栽在上海,却花了4年才拍到;榆树在校园内,却等候了很长时间,直到第5年采到好的开花枝条才拍摄成功。有的植物需赴高山才能拍到,有的需雪中上山才能拍到,有的需下海边拍摄,有的需到荒漠拍摄。总之,植物长到哪里,马炜梁教授就去往哪里,如此不辞辛劳,才不致于有遗漏和遗憾。

马炜梁教授在这本书中毫不掩饰自己对植物的喜爱,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有趣的智慧世界。通过《植物的智慧》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各类植物的生活习性、进化历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世界,感受植物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