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介入

气象定制服务为稳产增“底气”

大型农机具在田间作业。

□文/张晓卿 张智慧 矫玲玲 本报记者 宋晨曦 摄/高晓峰 本报记者 宋晨曦

龙江8月大豆生长进入开花结荚期,茁壮的豆秧,毛茸茸的豆荚,绽放着丰收的期盼。

而近年来,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台风北上次数增加,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了大豆稳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对气象为农保障服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为此,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专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定制化服务,为大豆扩种稳产增添“底气”。

7月以来,全省范围迎来高热天气,局地存在干旱现象,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科研所”)科技人员在大豆田里,检测分析气候、监测大豆结荚期状态特征……丝毫不敢松懈。

“大豆开花结荚期是其生长中需要水分与养分最多的一个时期,准确、及时掌握雨情、旱情是保障大豆稳产的必然要求。”科研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秀芬说。

2017年~2019年,科研所积极开展大豆控水试验,引入“多源协同诊断理念”,即基于气象要素、土壤湿度、生长形态、遥感指数、作物模型模拟减产率等多方数据,揭示东北地区大豆干旱时序特征,建立东北地区大豆干旱诊断指标体系,研发大豆干旱多源协同诊断技术,可准确诊断旱情,提高旱情评估的准确性,保障大豆稳产。

李秀芬说:“与单一指标干旱诊断结果相比,多源干旱诊断正确率比常用气象干旱指标提高4%,比作物模型减产指标提高9.2%,比无连续有效降水日数干旱指标提高22.7%,对科学诊断东北地区大豆旱情、保障大豆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从4月开始,科研所充分利用“智能网格预报”等技术,每周发布信息,提供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农业气象服务保障。目前,精细化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时效可提前3天~10天,为指导农业生产打出了提前量。

今年海伦市大豆作物种植面积为280万亩,比去年增加47万亩。5月进入播种期,当地出现了低温天气,农民担心延后播种会影响产量。海伦市气象局通过一系列监测和研判得出结论:“6月总体气温略高,可弥补前期低温对作物的不利影响,且降水偏多,适宜大豆快速生长。”当地农户孙广平点赞说:“气象部门的检测和建议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目前,大豆长势良好。”

哈市呼兰区气象局则以政府为主导成立防灾减灾涉农服务专家组,深入农机合作社开展“直通式”大豆专题气象服务,“有了气象专家的精准指导,今年一定能丰收!”呼兰区白家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祥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