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潜能打造生物经济新基地

孙 宏

我省从发展全局角度对生物经济做出顶层设计,提出打造“生物经济新基地”的全新目标。抢抓生物经济变革机遇,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是打造龙江新一轮经济增长新引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战略途径。

深挖潜力,激活发展动能

我省生物资源丰富、创新资源富集、医疗资源雄厚、产业资源聚集,合作资源广泛,生物经济发展空间较大、潜力深厚。深度挖掘我省生物经济蕴藏的潜能,放大资源优势,是推进我省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深挖生物资源潜力,以信息技术助推传统模式转型升级。推动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构建智慧发展体系,将是我省生物经济提质升级的最大助力。应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布局,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于新药研发领域、智能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等新产品开发,以及“互联网+医疗”和大健康服务领域。尤其依托我省发展生物农业的天然优势,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溯源等数字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着力抢占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深挖人才资源潜力,以人才红利助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我省拥有一批生物技术领域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物,要充分释放我省人才的红利,就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首先,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通过承担和完成生物经济重大科技任务,成功锻造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其次,围绕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再次,坚持开放创新,突出事业需求,凝聚“高精尖缺”人才。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面向全球引进和使用各类人才资源。同时,突出目标导向,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等为重点,建立人才价值评价体系,以人才资源聚合助推产业发展。

深挖群众需求潜力,以市场为导向引领生物经济新方向。生物经济的发展要打破传统供给侧的发展模式,以需求侧为导向,以我省优质资源为依托,面向人民群众“医”“美”“食”“安”的新需求,推动生物经济转变发展方向。

强化创新,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核心路径。因此,要结合龙江的优势和特色,加大创新力度。

利用创新平台促研发力度。通过我省得天独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布局和加快本地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等方式,加强重大理论、原创技术、前沿交叉学科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原始创新;通过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加快突破生物经济相关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研发外包与服务机构,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协同。

利用全产业链促创新合作。针对我省生物产业链条短、创新药物少,专利新药、高端食品、生物基材料等高端产业链培育不足等问题,从全产业链角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上游产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足技术要素短板。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集中力量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中游产业聚焦技术改造、扩大产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以产品、技术更新换代促进企业升级。下游产业聚焦产业链各环节对接,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联合上游设计与中游生产,促进良性产业闭环形成。

以成果转化促应用实践。推动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生产。整合资源,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企业、优秀人才团队到我省投资发展生物产业。

优化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打造生物经济新基地,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应通过加大市场开放力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和下放审批权限等举措,为生物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不断将改革部署落实落细。

构建包容审慎监管体系。生物产品种类多、链条长,涉及管理部门多,要围绕形成生物产业良性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统筹生物技术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对生物经济产品协同监管。建立适应生物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同时打造包容的创新环境,努力形成宽容失败的绩效评估、金融资本支持和社会文化氛围。

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上下协同推进生物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同时,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企沟通。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