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畔谒萧红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内塑像。

□张丹非

第一次听到萧红这个名字,是1987年读大学中文专业老师讲现代文学课时学过,但并没有太深印象。为应付考试,仅按照课堂上老师所讲,记得她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东北作家群中的一位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是后来一次在当地旧书摊上买到骆宾基著的《萧红小传》,读后才对她有了进一步了解。再之后又陆续读到些在上海鲁迅对她如何关心,帮她作序出书以及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轶事。直到读了她的《呼兰河传》等书才算对她有了较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记住了她出生的这个小城——呼兰。

萧红,原名张迺莹。生于1911年农历端午节,这一天恰巧是中国文学史上诗祖屈原投汨罗江的祭日。这似乎命中注定了她与文学的姻缘和悲剧般的传奇人生。她生于战乱动荡年代,可谓命运多舛。幼年丧母,20岁离家,一生飘零南北,感情生活跌宕多变且身体多病,31岁时客死他乡,真是红颜薄命,空负了满腹才情。

一个秋日,终有机缘来到了呼兰河畔拜谒了萧红故居。进城后,我努力寻着她在《呼兰河传》中对这座小城的描绘,想找到那些旧时影子,但毕竟相隔大半个世纪了,尤其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通往故居的路旁已难见那时老屋,仅存的几间也正在拆迁中。那些曾令萧红惦记着“已不知怎样的东邻西舍”们,早已不知何往。

故居位于呼兰城南二道街,距呼兰河不足半里,院落占地较大,约有三千余平方米。房屋建筑为青砖青瓦的典型清末东北满族四合院民居风格,约30余间,仅此可见萧红出身。院门面东而开,进门后迎面是一个大花坛,花坛当中是一尊汉白玉的萧红坐像,身着旗袍,颈上围着一条似乎那个时代很流行的围巾。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托腮,神态安闲地坐在一块长条石上远望凝思,似乎是书中情节打动了她,令她掩卷长思,又似遥望那使她魂绕梦牵的呼兰河……

雕像后面五间正房是萧红出生和出走前住过的地方,那间令她有探险般感觉的储藏室也应在这里,现已辟为陈列室,陈列着关于萧红的各种资料、图书、照片及名人手札、题词等。穿过正屋,便是装着萧红童年全部欢乐的后花园,这里是她和祖父的乐园。“一到后园子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天是多么大,多么远……好像有什么在那等着我似的。”在《呼兰河传》中她用较大篇幅做了描述,足见她对这个后园子的感情。

望着园中葱郁的蔬果和那花间飞舞的蝴蝶和蜜蜂,瞬间我眼前浮现出她与祖父在这里欢笑的身影和神情。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出故居,又来到了呼兰河畔,眼前的呼兰河水势很瘦弱,色泽暗淡,早已不似当年。虽已近黄昏时刻,但此时的天边没有出现那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整个河畔显得空旷寂寥。岸边除了泊着几条小船、几株古柳和我以外,不远处还有一老一少,老者似乎正对那孩童讲述着什么,也许是在讲着那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或野台子戏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