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让小微水体扮靓城市

□李棠 韩江屿 本报记者 贾红路

河水潺潺流过,河边绿植遍布,凉爽的傍晚,行走在一步一景的铁力市铁甲河畔,感受铁力巧妙融合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生态景观,一条数公里长的内陆河被装点得诗情画意。

可是,铁甲河并非一直如此美丽。就在几年前,这条兼具稻田灌溉和城市内涝排水功能的内陆河还是典型的黑臭水体,它横跨中心城区连接呼兰河,曾是铁力城市建设的一条伤疤。

为加强对铁甲河的治理,铁力市将其融入到呼兰河综合治理工程中,铁甲河被整体纳入到呼兰河水利风景区,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采取治水、治气、综合整治环境等多项举措,全面改善风景区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因情制宜,优化河湖流域的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

近年来,铁力市坚持把小微水体集中治理作为打造美丽人居环境的重中之重,对包括铁甲河在内的多处小微水体进行全面治理,让其焕发出勃勃生机。致力于将小微水体打造成小微景观。

本着让铁甲河会呼吸的宗旨,铁力市将水生态恢复作为主攻课题,通过改善河道渠化状况、建造人工湖、建设生态拦蓄林、修建生态护坡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河道水环境的调节功能。

在铁甲河的河道中,记者看到体现金代农业文化的木制风车与净化水体的跌水坝巧妙结合,成为古色古香的河中一景,类似这样的景观,铁甲河中还有不少。

在铁力市西河公园内的北翠湖,环卫工人们随时监查清理水面,将湖内的水草、藻类植物以及漂浮物清除掉。湖边锻炼的铁力市民乔永芳说:“我们昨天过来的时候看到湖心有五六只野鸭在游,去年秋天和今年开春,我还看到不少候鸟也到这儿来栖息,作为铁力市民,我真切感受到铁力环境的变化!”

对小微水体的治理,铁力市可谓下足“绣花”功夫,在科技手段、管护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并走在全省前列。

从2020年起,铁力市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实施建设了水利数字化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集监测、采集、统计、管理及预报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有河湖长巡河管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农村饮水安全、灌溉工程控制自动化等。在河湖长制管理中,可以通过现场采集系统及时准确了解河道及相关设施的数据及信息,实现手机端的河流巡视、预防、排查等管理。

此外,铁力市还创新打造“保姆”式河道保洁工作模式,采用社会购买服务模式,为河流请了专业的“保姆”。河道保洁公司将对所承包的河流沿线河坎、河岸及河床内的所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杂草等杂物进行清理、清运。要求做到四无标准,即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各乡镇、行政村要对河道保洁公司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80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不予以支付保洁经费。河湖长制办公室使用无人机巡河,并要求河道保洁公司配备巡河无人机,结合铁力市水利数字化平台系统,将无人机巡河影像及河道保洁工作日志实时上传系统,形成闭合处置流程。

铁力市水务局河湖长制办公室主任郭建峰介绍,省总河湖长第5号令下达后,铁力在全市进行了排查,共排查有关水体3600处,确定需要治理的7处。下一步,铁力市还要对小微水体再进行一次全面细致梳理,对需要治理的彻底治理,保证做到小微水体清洁、无退化,始终保障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努力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