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种子选手”尽显实力担当

□樊金钢

近日,农业农村部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集中力量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四家黑龙江企业入选。这种遴选,不啻百里挑一,龙江企业成为“种子选手”,彰显出实力。

古人云,“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说的是,树木从小到大,源自“中心有通理”。同样,种子优劣关系到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的质量,“中心有通理”,就是抓住根本,选好种、育好种。

入列国家队,既是自信,也是责任。近年来,我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农牧水产业在保供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的育种经验。我省常规粳稻、大豆、马铃薯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我省纬度相对高,种子具有独特的寒温带基因,畜禽品种在繁殖性能、产品品质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秀性状。这四家企业,为国家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龙江力量。

入列国家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国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阵型企业参与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和开发利用,加快优异种质资源交流共享。近观我省,农业微生物、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等特殊种质还有提升空间。机不可失,我省种业正可借得“东风”“发新芽”。扩大我省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规模,保护寒温带生物基因库。

入列国家队,既是探索,也是跨越。目前,国际上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而我省基因编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还没得到广泛应用。入列国家队,对标国际一流,我省种业大有可为,前提是转变思路,换道超车。创新驱动,加速资源优势变为基因优势、产业优势。

入列国家队,最终评价标准是看种子“结果”后,产量是否高、口味是否香、使用是否给力,总而言之,要看种源是否满足市场需要。科研企业着力创新,搞科研不仅能“板凳坐得十年冷”,促转化还要踢好“临门一脚”,就能产好现代农业“芯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有好种,气定神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