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 虾肥稻飘香

看,小龙虾多肥。

□文/摄 杨依明 王磊 本报记者 王志强

初秋,虾肥稻香,通河县生态稻田的养殖小龙虾迎来收获季。“虾稻共作”为通河渔粮共赢、农旅双收增添了新动能。

日前,在通河县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虾稻田旁,欢蹦乱跳的小龙虾成为食客们抢购的新宠。合作社理事长屈耀明算了一笔账:水稻插秧半个月后虾苗下田,每亩地撒虾苗20斤,每只重5克左右,经过两三个月就能长到1两重,增值10倍,刨除成本和损耗,收益至少可达5倍。

屈耀明指着一栋占地2000平方米的钢结构阳光温室告诉记者:“这就是小龙虾繁育的‘安乐窝’。”据屈耀明介绍,温室内有一虾一蟹两个池子,共投资170余万元,可供繁殖10万斤小龙虾,为5000亩通河生态稻田提供放养种苗。

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000亩有机稻汇集鱼虾蟹鸭多种类立体养殖,成为我省农业技术观光示范园区。屈耀明说,鱼虾蟹鸭在稻田中起到活水、消灭害虫的作用,无形中为稻米贴上了“有机标签”。立体种养的水稻米质优良、营养丰富,每年不等秋收,就被抢购一空。

2021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董宏伟科技团队培育的龙江本土虾苗(克氏原鳌虾苗)首次在通河县稻田养殖成功。自然条件下,小龙虾最大重量达70克,填补了我省稻田自然养殖小龙虾的空白,解决了制约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本地优质苗种短缺问题。

据董宏伟介绍,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是一田双收的虾稻综合养殖模式。通河县水生态环境优沃,发展虾稻生态种养的自然条件优越。虾稻共作示范田采用绿色轻简栽培模式,施用有机肥,灌溉山泉水,产出的稻、虾质量好,开辟了渔粮共赢、农旅双收的新模式。

近年来,通河县聚力“虾稻共作”,致力打造“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稻米品牌,走出一条“产业振兴、农民致富、绿色生态”的稻米长效发展道路。依靠哈市农科院水产分院技术,通河县打造了祥顺镇众合水稻专业合作社、富林乡盛达水稻专业合作社、通河镇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站镇虾兵蟹将家庭农场虾稻共作示范基地和乌鸦泡镇池塘养殖小龙虾示范基地等多个试点,通过科技特派员把前沿农业科学技术带给农民,大力开展寒地小龙虾“虾稻共作”模式、池塘小龙虾养殖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哈市农科院将与通河县继续深入开展院县共建合作,扩大稻田小龙虾养殖规模,深挖小龙虾养殖产业潜能,把绿色品种、绿色新技术结合起来,争取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实现“双水双绿”,推动通河县生态稻米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