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张锦凯

立秋后,郊外的荷塘莲藕飘香,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站在池塘边,我想采摘几片荷叶带回家去,熬上一锅荷叶粥,让荷香在舌尖上弥漫。此时,四下无人,仅有我与满池的荷叶,然而伸出的手最终还是收了回来。荷之隐逸者,君子之修行也,慎独啊,慎独!

父亲的书房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着“慎独”两字。我也深受这种儒家思想的熏染,“慎独即不自欺”。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因而对于“道德”的准则,历来追求高标准:不做坏事,那只是“底线”,而更高的境界则是——慎独。

何谓“慎独”?“慎独”是我国古代先哲圣贤倡导的一种自我修身方法。“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其闲居之所为,或许独处时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人们在单位的时候,往往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八小时之外,也就是休闲独处的时候,一般就比较放松自己的言行举止。慎独则要求自律,即使是一个人的闲居时刻,同样要“谨慎守道”,不做道德不允许做的事。

对于慎独的阐述,朱熹讲得比较全面。他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慎独是内心深处的修行,朱熹把标准提得很高:君子要慎独,在不显明隐蔽细微处,在人们不知晓的地方也要如平常一样谨慎。小处慎独,大处也慎独;显明处慎独,隐微处也慎独,要做到表里一致,内外一致,这就是意念诚实,不自己欺骗自己。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更好的自己,慎独的要求够高的,但能够做到的人也是很多的。

比如说东汉的杨震,就有个“四知拒金”的掌故。有个叫王密的,升官了。他知道这是杨震举荐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某日,王密暮夜造访杨震,送上黄金。但杨震坚拒不收。王密说,这是夜里,除了你我,无人知晓。杨震回答说,谁说除了你我无人知,还有天知地知,何谓无知?这“四知拒金”的故事,突显的就是杨震知道在独处的时候,什么事是能做的,什么事是坚决不能做的,也就是慎独。

律己,就让“慎独”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