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调解室”化解矛盾在网格

□李树明 杨启嘉 本报见习记者 李成茁

“张大叔,上次调解后你们没再发生矛盾吧?”

“多亏你们民警调解,我俩才能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将矛盾化解。”

得知不久前刚刚解决邻里纠纷的矛盾双方已经和好如初,黑龙江边检总站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建设边境派出所民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走进绥芬河市阳光广场,孩子们嬉戏打闹,老人们正三五成群地在树荫下下象棋,民警在有序巡逻。作为城市的守护者,绥芬河市建设边境派出所坚持对标“枫桥式”派出所,结合辖区特点和治安实际,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警务模式,用心化解群众矛盾、保障边境辖区安全稳定,交出一份治安向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优秀答卷。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

如何将“枫桥经验”融入辖区治理?建设边境派出所给出的“优解”是——警地联调、靠前工作。

“派出所是真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再小的问题也都当成大事来解决。”因为一次“卖货竞争”,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一见面就吵,民警多次到两人家中做思想工作,让两位老人化干戈为玉帛。

传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边境派出所确立“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标准,将辖区划分为9个网格,组建由社区民警、网格长和楼栋长参与的“1+1+1”警民调解团,联合社区、司法、妇联等部门建立“警地联调中心”,引入“律师助调、多方合议”调解机制,邀请驻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德高望重的老街坊、老邻居与社区民警共同打造“金牌调解室”,构建了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让平安看得见摸得着

建设边境派出所辖区位于城乡接合部,辖区面积249平方公里,有14公里边境线,如何将有限的警力发挥更大作用,尽可能守护辖区平安,是建设边境派出所一直寻求的答案。

着眼强化治安巡防,建设边境派出所组建以退伍军人、民兵、治安积极分子为主要成员的“丹江边管义警”,实体运转“民警+义警队长+N支小队”网格化架构模式,统筹小区保安、“丹江边管义警”和联防队员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实现“1+1+1>3”的裂变效应。

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预约办”“柜台前移办”“无接触捎带办”……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建设边境派出所打出服务“组合拳”,打造“不打烊式”云警务窗口,让辖区群众感受贴心服务。此外,派出所党支部探索“所领导+民警+社区(村)干部”的多对一模式,与弱势群体结成帮扶对子,捐款捐物,开展上门服务。

建设边境派出所所长单宏喜介绍,民警主动“走出去”探访民情、“请进门”倾听意见、“坐下来”接受批评,真正和群众坐到了一条板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