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居家式”帮扶车间

小小芦苇化身致富“金杆杆”

富裕县芦苇产业。

芦苇产业园内的工人们。

富裕县农民工创新创业基地。

□本报见习记者 梁金池

走进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境内广袤的湿地中,苇荡密布,微风吹拂下,连片的芦苇群落翩跹轻舞。

再过不久,它们将褪去青绿,披上金黄“外衣”,被送到周边农户家中,经过编织加工,片片精美的苇帘由此织就。过去只能当柴火烧的芦苇,如今成了致富增收的“金杆杆”。

近年来,富裕县创新推出“居家式”芦苇编织帮扶车间,目前已覆盖56个村,带动3000余户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其中1000余户脱贫户实现就业增收,年产值实现2000余万元,村级年增加积累2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近6000元。如今,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已经让芦苇编织加工成为富裕县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不会编?村里培育“能人”

一台芦苇编织机摆在屋子正中,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村民王玉芬熟练地操作起机器,芦苇杆在她的手下显得十分“乖巧”,不到十分钟,一片长180厘米、宽88厘米的苇帘制作完成。

“我因为生病啥重活儿都干不了,芦苇编织对我来说正合适,不用下地,在家随时都能干。”王玉芬指着面前的芦苇编织机说,“这活儿前期没啥投入,机器是县里芦苇产业园免费提供的,村里还请来师傅教,苇帘打好了有专车来拉,现场结账。你说这好事上哪找去?”因为苇帘打得又快又好,王玉芬不仅实现了增收,还成了村里的技术骨干。

“能人带动”只是富裕县培育经营主体、壮大产业规模的方式之一,“园区牵动”与“支部促动”同样功不可没。富裕县农民工创新创业基地坐落在小河东村,如今这里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芦苇产业园。

“小河东村的芦苇产业发展早、基础好,所以县里选择在这建设产业园。”产业园负责人关海岩介绍,园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库存车间、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完备,芦苇扒皮机、编织机等生产设备齐全。小河东村党组织牵头成立芦苇编织公司,周边村党组织领办本村芦苇编织合作社,吸纳本村编织户入社,建立起“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这对促进全县芦苇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不会卖?村里统一销售

芦苇产业园的原料加工车间内,57岁的王勇抱起一捆苇秆放入去皮机。齿轮转动,吐出一支支去掉外皮的净秆,王勇再按照长度进行人工分拣。经过处理后的净秆随后装车,被运送到全县的各个村屯。

“我们因地制宜创新经营模式,没有芦苇资源的村屯由产业园提供原料,农户赚取手工费,有芦苇资源的村屯则自备原料编织苇帘,农户赚取手工费和原料费。”关海岩说,“经质检合格的苇帘由园区集中回购,统一对外销售。”

在距离小河东村约40公里的富裕县绍文乡团结村,村民贺福林正不紧不慢编织着苇帘。炕头上,妻子徐玉红忙着将百十片成品苇帘打包成捆,准备第二天一早送往产业园结算。

贺福林患病多年,行走不便。“2019年,村里了解到我家情况后送来一台编织机,让我们坐在家里就能把钱挣了,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贺福林说,芦苇产业园为编织户提供机械维护、原料运送、技术指导等服务,驻村工作队还购置了一辆厢式小货车,村干部兼职当司机,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亲近了。

好政策!个人、集体都给奖补

为鼓励引导农户编织芦苇,富裕县不仅提供机械、场地、技术和产品收购上的支持,还出台了编织苇帘奖补政策。

“做芦苇编织的脱贫户除了可以拿到基本加工费以外,还可以领到奖励补助。”小河东村支部书记李向玉介绍,芦苇产业园在核定每片苇帘基准价的基础上,对日均产量达到10片~20片苇帘的脱贫户,给予每片0.2元的奖励补助,对日均产量超过20片苇帘的脱贫户,给予每片0.4元的奖励补助。

“做得好的村集体也能拿奖励补助。”李向玉介绍,发展较多编织户且带动脱贫户比例较高的村集体,将在每片苇帘0.2元服务费的基础上,获得1万元至4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这项政策的出台,极大激发了脱贫户与村集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芦苇编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而作为芦苇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富裕县在销售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工。“我们将‘上门收’改为‘走出去’。”关海岩说,产业园与企业对接签订收购合同,积极搭建自由贸易渠道,2019年至2021年通过外贸公司销售950万片苇帘。还与周边的农家乐、旅游景区合作,开发喷绘苇帘旅游产品,3年来累计销售5万余片、销售额360万元,同时积极尝试开拓网络市场。富裕县的芦苇产业正在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三重效益兼而有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