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秋的日子

忙秋。

□陈杰

北方的秋天是忙碌的。小时候在家乡北大荒牧场,每逢秋天来临,有一句话常常挂在乡亲们的口头上:三春不如一秋忙。这话人们说了一年又一年,从来没有人觉得重复啰嗦,而且说这话时人们的表情总是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喜悦。

收获季节到来

春天撒下的一粒粒种子,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人们企盼了一年的收获季节来到了。

那是一个男女老少人人都在忙碌的季节。先是以家庭为单位,在父母的带领下,兄弟姐妹齐上阵,汇集在自家的园田地里。那时牧场职工家的园田地,是按照家庭人口,由牧场统一分配的,各家的地都连在一起,秋收时间也都相对集中。在秋收的日子里,不管你是场长还是书记,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我从记事起,就开始了每年跟着父母忙秋的劳动。当然连队会统一安排车马,帮助各家各户完成秋收。

忙秋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国庆节拉开序幕的。虽然一些作物,从春夏季节就陆续收获了。但玉米、土豆、大豆等大田作物的收获,才被人们看作是真正秋收的开始。

父亲带着我们先把苞米棒子从秸秆上掰下来堆成堆,然后再找来连队赶犁杖的马车老板,把一条条土豆垄顺着犁开。随着犁杖走过,被土豆塞满的田垄从中间均匀地被翻开,温润的黑土中,珍珠般散落着一颗颗滚圆的土豆。母亲带领我们兄妹一起,把露出来的土豆捡到筐里,等筐装满了,再倒在一起,堆成堆。父亲则用耙子把我们捡完土豆的土地,像梳篦子一样反复搂几遍,直到确信土里没有落下的土豆了才罢休。父亲放下耙子,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再指挥我们把一堆堆的土豆装进一个个麻袋,立在收获过的土地上,等候连队的马车一起运回家里。那个年代,土豆是牧场家庭种植量最大的蔬菜,每个家庭至少都要收获五六麻袋。有的人口多的家庭,会收获十来麻袋。足够一个家庭吃一冬天的。

仿佛刹那之间,家家户户空空的院子堆得满满登登的了。把丰收的果实运回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劳动量还是很大的。父亲把苞米的外皮扒掉。选出一些籽粒饱满的,两穗一组用苞米叶子系起来,吊在房檐下一根木杆上,等到冬天为我们兄妹炒爆米花。母亲把部分鲜嫩的苞米捧到屋子里,放在饭锅里烀熟,全家人品尝一下秋苞米的味道。剩下的大部分苞米,要运到房顶上堆起来,风干后留作猪和鸡的饲料。

忙秋的重头戏是储秋菜

土豆的处理相对简单些,把个头特别小的筛选留作喂猪,剩下的下到菜窖里,随吃随取。那时牧场没有超市,蔬菜生产的旺季有一个小菜园,向职工出售蔬菜。到了冬春青黄不接的季节,家家的蔬菜来源主要靠菜窖储藏。没有菜窖,很难吃到蔬菜。因此,几乎所有的牧场职工,都要下功夫挖一个菜窖。

家庭忙秋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储秋菜。秋菜当时是由连队统一种植的。主要有白菜、大头菜、大萝卜、胡萝卜。白菜又分为山东菜和本地菜两种。山东菜长得比较矮,菜心比较实,口感好,适合在菜窖里保存;本地菜高棵,有厚实的菜帮,更适合腌酸菜。

腌酸菜也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那些年酸菜是牧场职工冬天的主菜,尽管当时的腌制方法比较繁琐,但家家户户都要腌。我家腌酸菜用的是一口大号的缸,黄褐色,高高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缸体上锔着一排粗粗的钯钉,尽管这样大缸仍在超期服役。每年我家腌酸菜的时候,都是全家总动员。父母先是一起对要腌的大白菜修理一番,用刀削去老帮老叶子,整齐地码好。母亲烧一锅开水,把每棵菜在开水里焯一下,然后摆在锅台上一块临时摆放的木板上,我们兄妹的任务是把焯好的菜捧到几步远的酸菜缸前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再一棵棵装进缸里。每装一层撒一把盐,几层之后再铺上麻袋上去踩实,接着再往里装菜。等缸满得不能再满了,在上面摆上一层菜帮子,压上石头。几天后再往缸里加满水。大约个把月后,一股清新的酸菜气息便从缸里散发出来。东北人爱吃的酸菜便腌成了。

随着酸菜腌制完成,家里的忙秋算是告一段落了。人们来不及喘息一下,马上就投入牧场大田的收获了。那些年,我们学校每年也都要种很多地,甚至各个班级都有试验田,加上支援农业连队,因此秋收劳动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赶上下雪早的年份,秋收劳动会变得更加艰苦。好在牧场的子女,自幼就被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染,劳动观念相当强,一听到劳动的任务,常常欢呼雀跃。我虽然没有当过一天农工,但所有的农活都不陌生。每个秋天都会洒下大量辛勤的汗水。

忙秋的日子仍在继续

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远离了黑土地,但忙秋的日子仍在继续着。城里人忙秋虽然不像乡下那样劳累,但也是很紧张的,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回顾那段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买秋菜。人们通常所说的秋菜,主要是指白菜、土豆和大葱。那时定量供应,在指定的商场门前,按居民住宅区集中供应。每年卖秋菜的季节,山一样的白菜堆前都是排得长长的队伍。几个身穿蓝大褂的卖菜人员,按照顺序把一堆堆的菜摞在一个大木板上,抬到一个大平板秤上过秤,然后抬起来倒在一边。个人想挑挑拣拣是绝不允许的。当时还没有菜农直接进城卖菜的。有谁摊上了不好的菜,纵有一百个不满意也没有办法。而且卖菜就那么几天,时机稍纵即逝。我刚在哈尔滨安家那年,集中供应秋菜时,看供应的菜不怎么好,稍微犹豫了一下,错过了卖菜期,结果就没买到菜。同事老高骑着摩托带着我在大街小巷转了半天,结果一无所获。

吸取了这次的教训,以后一到卖秋菜的季节,我立刻老老实实去排队了。而且不管菜的质量如何,绝不敢挑肥拣瘦了。

菜买到了,运回家里也不容易,二三百斤的菜,倒弄到家门口,再折腾上楼,不是说说嘴就能完成的。我那时住在8楼,没有电梯,全靠一点点背。记得有一次我把菜全部背到楼上后,累得满身是汗,一头倒在床上就起不来了。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贸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为忙秋的日子苦恼了。一来商场的繁荣,解决了群众的菜篮子问题,各种蔬菜四季不缺,可以随吃随买。二来大批菜农的卖菜车进了城,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秋菜,还可以货比三家,优中选优,买得多了还有人为你背到家里。这几年,我家的秋菜,都是老伴一个人搞定的。在楼上看到卖菜的车来了,穿衣下楼转一圈,就把菜置办回来了。

尽管这样,我还是时常想起当年忙秋的日子,曾经的苦和累也都变成美好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