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西南村的粮储人

□本报记者 王志强

耿民,52岁,家住五常;卢双权,53岁,家住五常;张国富,57岁,家住哈尔滨。这几位工作队队员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黑龙江局,2017年6月至今,他们在木兰县东兴镇西南村的这5年,换来了西南村22户脱贫户走上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队员们上次回家还是两个多月前,这种情形早已成为常态。这几天,县里几家麻辣烫店催着要黄面条,队长耿民带领两个老哥起早贪黑奋战在面条生产车间里。

说起这个面条加工厂,耿民直言,是工作队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项尝试。两年前,工作队经过多次对周边乡镇考察调研后决定,筹措资金80余万元成立“花飘香”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生产玉米面条、冷面等杂粮产品。

“合作社出产产品目前已销售到木兰县6个乡镇,为了扩大销售渠道,还邀请了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耿民说,合作社用工主要面向脱贫户,他们在挣得劳务费的同时,每年从合作社利润分配中取得一定比例的分红款,不仅能拓宽脱贫户的增收渠道,也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5年来,工作队派出单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黑龙江局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余万元。其中包括捐建西南村党群服务中心、购买安装太阳能路灯、捐赠挖掘机和拖车、成立“花飘香”农民专业合作社、维修田间路、建设农用车库房、改扩建厕所、村部路面硬化、购打草机等。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密切配合,积极寻找致富门路。“村里‘留守’老人居多,又有养殖经验,养鸡是发展庭院经济的一项比较切合实际的创收项目。”耿民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工作队就开始抓鸡雏扶持农户搞起了笨鸡养殖。与脱贫户签订笨鸡购销协议,经常到贫困户家中了解鸡舍搭建、饲料喂养、消毒和疾病防治等方面情况,鼓励脱贫户在摸索养殖中积累经验。四年来,工作队为农户免费提供鸡雏,出栏后由派出单位干部职工帮扶购买,共回收笨鸡1065只,农户挣得包销款12万元。

除了园子里几茬蔬菜,脱贫户杨俊财家中的七八十只笨鸡每年也能为老两口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一来二去,老两口与工作队队员处成了朋友,一到工作队员的生日,杨俊财准会煮上一兜鸡蛋送到工作队。

西南村距离木兰县城60多公里。“一趟长途大客车到哈尔滨得4个多小时,再折腾到五常,就得一白天,老哥仨索性商量在这‘安家’算了。”耿民说。

西南村属于镇中村,走访困难,队员们就想出了印制年历逐户送的形式。“年历牌上印着我们三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有一次,接到脱贫户刘福春老伴儿电话,说刘福春病情加重了,我们第一时间联系车将老人送到县医院,让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驻村工作队进驻之前,西南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村部房屋破旧不堪,随时有倒塌危险,村部没有会议室、卫生间和农用设备仓库,下辖的3个自然屯没有路灯,夜幕降临之后村里漆黑一片,百姓出行很不方便。为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工作队协调派出单位逐年建设,分步改善西南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累计投入100多万元,新建了村部和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所,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耿民说,几年来,单位共有8人在西南村驻村,2021年底他在日记中曾写道:“黑龙江的冬季天亮得晚,早上5点30分,西南村还是一片漆黑。天空飘着雪花,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室外站一会儿,浑身就冻得冰凉。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我和世清、肖群及两名村民驾驶电动摩托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收购贫困户饲养的笨鸡,开始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耿民告诉记者,这篇日记曾经发表在省委组织部的一本与驻村工作队相关的书里,而且是第一篇。日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驻村工作队队员工作中的职责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