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高墙”内的心灵摆渡人

□本报见习记者 李成茁

封闭的房间内充斥着阵阵嘶吼,微弱的灯光下对着橡胶人拳打脚踢。20分钟后,气喘吁吁地静坐在监狱心理医生面前,继续倾吐烦恼……在呼兰监狱心理宣泄室,监狱民警张鹏正带着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工作。

一座高墙,四角天空。39岁的张鹏现任黑龙江省呼兰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在高墙内一次次地心灵拯救,让服刑人员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希望,是张鹏平常工作中做的不平凡的事。

打开封闭“心门”的破冰人

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张鹏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也曾心中打怵。“选择这份职业,就要对得起穿在身上的警服。”他在心底默默地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主动与服刑人员交流,笔记本上详细写满服刑人员的性格特征……十几年如一日,张鹏从最初对服刑人员“心里打鼓”到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怕被人看不起,是他的心魔!”在张鹏的谈话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服刑人员马某的心理特征,作为全狱出名的“刺儿头”,如何让马某打开封闭的“心门”,张鹏可谓“下了功夫”。结合科学的心理导入,剖析违纪带来的严重后果,与其家属搭起沟通桥……潜移默化中,让沟通有了温度。

2013年底,马某突发疾病,在监外就医期间无家人看护,张鹏在履行看押戒护任务的同时,承担起照顾病患马某的责任,为其垫付医疗费,购买后续治疗药品,在精神上安慰、日复一日的相处,马某终于卸下了坚硬的“防御盔甲”。

返回监区后,马某明显转变。如今,“变得比之前好相处”是狱友对他最多的评价。工作至今,张鹏已累计开展谈话教育5000余人次,累计教育转化200余人。

开展“一犯一策”矫正策略

呼兰监狱常年在押服刑人员4000人以上,占全省押犯近十分之一,80%以上的服刑人员为十五年以上、无期、死缓的重刑犯,面对一个个迷失的灵魂,如何更好地对每一名服刑人员进行细致帮扶管教是张鹏一直寻求的答案。

“碎片化的‘直觉’管理对认定服刑人员危险行为不够细致,在大数据时代,要通过数据分析对服刑人员进行综合观察。”在张鹏担任改造副监区长开始,每日查看服刑人员基本情况、服刑人员改造数据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网格。对潜在危险较大的顽危犯进行全面数据分析,结合服刑人员心智、精神等多方面表现评估服刑人员人格特征,形成“一犯一策”教育转化的矫正对策。任职7年里,张鹏累计对服刑人员教育转化率达95%。

在狱政科工作后,张鹏把数字化管理体系理念拓展到工作中,带领团队规范整合服刑人员主档信息4000余人,建立专用档案室,提出服刑人员信息数字化大数据体系,为全省监狱服刑人员信息化大数据库建立提供基础素材。

两年累计封闭执勤备勤600天

“这个春节与众不同,没有缤纷的烟花,没有爸爸的陪伴,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这是张鹏女儿在作文中对父亲的思念。2020年春节,刚刚结束大年三十值班的张鹏准备回家与家人团圆,突然接到命令:监狱即将实行全封闭管理。张鹏第一时间选择返回岗位,在第一轮坚守过后,他却又和另外17名同事签下请战书选择留守。

疫情初始,多省份全面暴发疫情,监区在押的南方籍30余名服刑人员担心家人的状况,情绪波动大。“要相信国家的力量。”在进行言语疏导的同时,张鹏组织服刑人员给家里拨打亲情电话,了解服刑人员家人状况,平稳服刑人员思想状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监狱民警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阻击战,2020年封闭执勤备勤天数长达293天,2021年封闭执勤备勤天数长达297天,服刑人员物品检查、突发事件处理、心理讲座指导……监狱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家人聚少离多,两年时间,在监狱封闭执勤备勤近600天内,张鹏错过了与妻子的结婚纪念日、错过了女儿的生日、错过了春节与家人的团聚。“只因责任在肩,所以一如既往。”在张鹏眼中,自己能做的,只有用行动诠释初心与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和奉献彰显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