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凤:唱响幸福的“赫尼那”

吴桂凤(左一)在传唱伊玛堪。高莹莹摄

殷切嘱托:

2016年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听取了村里建设和工作介绍,重点了解2013年8月该村遭受特大洪灾后重建情况,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到村民尤桂兰家中看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

□纪世强 杨升炎 本报记者 刘大泳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每当唱起《乌苏里船歌》,年逾六旬的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桂凤总会想到六年前那个特殊的日子。

提起初见总书记的情景,吴桂凤说当时很紧张,但总书记的一句话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乌苏里船歌》我也会唱!”

回忆起当时那一幕,吴桂凤感慨地说:“总书记和我们一起唱歌,赫哲族的生活他都懂。”

“伊玛堪”在这里传承。

吴桂凤生于上世纪50年代,很少离开家乡,“我的父母在家很少说汉语,我自小就很喜欢伊玛堪文化,没想到有机会还能给总书记表演。”她说。

“乌苏里芒目赫尼那,萨哈林芒目赫尼那。乌苏里江水赫尼那,黑龙江江水赫尼那……自从来了共产党,我们的生活多美好!”吴桂凤说,这首伊玛堪歌颂的就是有了共产党后赫哲族才有了新生活。

吴桂凤回忆说:“当时总书记问我们现在还打鱼么?地种得怎么样,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是否方便,尤其是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唱伊玛堪,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民族技艺传承下去。”

六年过去,吴桂凤最大的感触是村里学习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以前会唱伊玛堪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总书记来了之后,赫哲人越来越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村里开办了伊玛堪传习所,学说赫哲话、学跳天鹅舞、学做鱼皮画。”吴桂凤说。

一场大水让赫哲族涅槃重生。

走进八岔村,宛若走进世外桃源,二层小楼鳞次栉比、村间小路整洁平整、绿树成荫,文化广场民俗特色浓郁,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吴桂凤说如今的美丽家园来之不易。

2013年,江水泛滥淹没了整个八岔村,村民们被迫离开家园。灾后重建中,在国家给予相关粮食和资金补助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协调大庆石油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援建八岔赫哲新区,480名赫哲群众喜迁新居,同时又新建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船只停放场和农机停放场。

此外,八岔村还实施了排水和亮化项目,开展了村屯绿化,有线电视、自来水、电话、道路硬化、住房砖瓦化率均达到100%。争取中惠地热公司投资350万元完成八岔赫哲新区电网供热,实现利用新能源清洁供热,为建设生态宜居新八岔和实现兴边富民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为八岔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赫哲人的生活悄然声息地发生了变化,原来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赫哲族慢慢做起了旅游业。

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八岔村通过活动带动旅游,先后举办了“赫哲之夏·相约八岔”赫哲族渔猎文化节、乌日贡节、冬捕节、大马哈鱼洄游节,村里的游客多了,村民的表演热情日渐高涨。

“道路通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村民们也逐渐愿意参加节庆表演,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还有额外收入,一举两得。”吴桂凤说。

在旅游上尝到甜头的八岔村围绕渔猎体验、生态观光、民俗参观、休闲养老、特色冰雪做文章,精心设计“追随总书记脚步,赫乡民俗体验游”“湿地游江滩地渔猎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赫哲民俗个性化优势,完善赫哲部落鱼锅宴、赫哲十大碗餐厅和赫哲家庭旅馆,叫响“中国八岔赫哲族”“中国赫哲第一村”等旅游品牌。

吴桂凤时常感叹,现在的节日比小时候丰富多彩。

通过举办乌日贡节、大马哈洄游节、渔猎文化节等,游客可亲身体验赫哲族饮食、衣着、居住、祭祀、婚庆、渔猎、节庆、非遗等民俗文化,特别是村民对赫哲族的渔猎、传统音乐、民族舞蹈、传统体育、民间文学进行进一步整理,创作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和体育项目,使民俗文化更加立体化、更具生命力,也让游客更有参与感和体验感。现在每次节庆活动都能吸引外地游客4000余人。

如今的赫哲族群众生活大变样,环境好了,心情美了,钱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