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法庭”

家门口的“智慧司法”

□本报记者 蔡韬

“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立案和开庭,建这个‘共享法庭’真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的好事啊!”哈尔滨市通河县清河镇小古洞村村民谢某手握刚刚讨回的2万元现金,激动地说。

谢某口中称赞的“共享法庭”,是通河县人民法院围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深化“互联网+枫桥经验”,拓展“四所一庭”衔接联动机制的一项创新举措。这一创新举措,让困扰谢某许久的欠款纠纷仅用半小时就得以化解。

眼下,网上诉讼、网上解纷平台日益普及。通河县人口居住分散,且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像谢某这样生活在偏远乡村,有诉讼需求,却又不懂得互联网操作方法的人不在少数。为了帮助这些人破除地理障碍、跨越数字鸿沟,享受“近在咫尺”的便捷诉讼服务,通河法院于今年7月底推出“共享法庭”建设,致力于在全县8个镇、82个村铺设线上庭审服务点。“共享法庭”作为一处专业的庭审场所,拥有一个独立空间,以“一根网线、一块屏”为基准配置,通过一台平板电脑进行庭审视频连线、传输案件材料和电子签名。

自通河法院推进“共享法庭”建设以来,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点位联络员做好群众的贴心服务,对于一些腿脚不便的当事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联络员会上门指导他们使用线上平台传输材料,结案后的判决书、民事调解书也会直接送到群众手中。必要时,联络员还会带上设备,前往当事人家中线上开庭,全方位做好便民利民的诉讼服务。

“原来镇上没有法庭,镇里的纠纷多数都是我们调解,现在‘共享法庭’来了,遇到疑难情况我们随时跟法官连线,共同商量,调解效率高了很多。”通河县乌鸦泡镇司法所所长魏凤伟说,他们现在工作更有底气了。

自“共享法庭”设立后,通河法院积极联合当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对辖区内各类解纷资源进行整合,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形成了以“共享法庭”为支点、“四所”协同联动的镇村纠纷“调共体”,使得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主体和方式更加多元、多样,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吸附在当地,把纠纷化解在萌芽。

“共享法庭”聚焦群众司法需求,将镇、村作为基本布局点,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