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矿公司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破“三铁” 立“三能”

□高博 徐颖 本报记者 孙铭阳 桑蕾

近年来,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以下简称“双矿公司”)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作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按照龙煤集团的部署要求,把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向更深层次挺进,着力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积极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机制,企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连年增长,2020年至今,双矿公司实现收入182.4亿元,盈利13.6亿元,谱写了新时代“数字双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破“铁交椅”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实现干部“能下”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双矿公司坚持“因事设岗、人岗相适”的原则,出台了《双矿公司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坚持向能上能下、精干高效发力,着力打破“铁交椅”。由“一把手”牵头,逐个单位、逐个部门核岗定编,统筹推进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效率提升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双矿公司内部机构整合、资产重组规划方案》,有效破解了业务交叉、多头管理、机构臃肿等问题,为“下”筑牢坚实基础。建立市场化选聘制度,打破职级界限,实现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组织经理层人员签订“岗位聘任”“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经营业绩”三个合同,明确“下”的标准。坚持每三年聘任一次,对机构撤销、不在管理岗位的,解聘干部身份,调整薪酬待遇。同步落实《龙煤集团人才交流培训管理办法》,仅2022年1月至8月,就有7名中级管理人员进入交流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同时,探索推行管理、专业、技能“三通道”改革举措,出台了《双矿公司“三通道”管理办法》《双矿公司管理、专业转换管理办法》,有效化解了管理通道拥堵、各类人才发展受限的问题,累计转换1063人,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做好人才培养接续工作。

打破“铁饭碗” 劳动用工能进能出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矿公司坚持“稳定一线、优化辅助、精干地面”的原则,建立完善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机制,着力打破“铁饭碗”。组织全员签订劳动和岗位“两个合同”,形成了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合同管理为基础,以劳务派遣、退休返聘、服务外包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机制,畅通人员有序流动通路。在生产组织上,坚定不移走安全高效、精兵强企之路,大力实施“一优三减”“四化建设”,优化生产布局、简化生产系统,加快释放安全优质产能,打造采掘重点“王牌”队伍,为实现职工队伍精干、人员结构合理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培训、开展练兵比武和名师带徒活动、建好用好“十大科技研发配套基地”等方式,培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鼓励职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技能和收入水平,近两年对220个工种的技能工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截至目前,双矿公司在岗技能工人达到11836人,其中,初级工4284人、中级工3291人、高级工3907人、技师及高级技师454人,中级以上技术等级工人占比达到64%,职工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打破“铁工资” 收入分配能增能减

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是推进薪酬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双矿公司坚持“按劳分配、干到给到、多劳多得”的原则,科学制定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通过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促使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成本节余和岗位业绩紧密挂钩,让职工由“发工资”向“挣工资”转变,着力打破“大锅饭”。改变过去按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提取工资的传统管理模式,推行产值收入、开拓系统工程双收购制度。严格落实市场化管理制度,职工工资分配与效率效益、劳动强度、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做到班清班结。坚持组织绩效与岗位绩效相结合,实现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差异化分配。制定技能人员创效补贴政策,鼓励技能人员提升素质、创新创效、增加收入,仅2021年,就发放技能创效工资2052万元。大力倡导“一职多能”“兼职兼薪”,鼓励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其他岗位工作,给予市场化创效工资。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发挥了经济杠杆作用,激发了全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