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李涛
很早就知道胡小石先生,知道他是我省著名书法家游寿的恩师,他书法曾师从李瑞清,与林散之、萧娴、高二适并称为“金陵四老”。后来又得知,胡小石先生长期从事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及金石书画之研究与教学,致力于古文字学、书学、楚辞及中国文学史研究,造诣精深。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讲稿》便是他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文学史讲稿》是胡小石先生研究中国文学史力作,此次以单行本出版是为纪念他逝世60周年。该书封面采用胡小石诗词书法,完美体现胡小石的书法艺术。封底印有“吾生譬行文 安问淡与绚”一语,出自胡小石先生《即事次韵》一诗,这也是他的心迹自述。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斋名愿夏庐、蜩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
胡小石主张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在《中国文学史讲稿》中以十二个章节历叙《诗经》、楚辞、汉赋、汉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律体诗、唐五代词诸体之源流正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胡小石毕生治学严谨,在观点上,一直强调要有真知灼见,不与人同。在治学方法上,他严格区别治史、学文为两途,认为文学史属于科学范围,必须实事求是,无证不信。
该书既阐明各种旧说,又有不少创见,被学术界公认为虽篇幅不长但颇具卓识。比如胡小石对韩愈就很不认同,书中写道:“其实韩愈的文章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是毋庸讳言的。但论到他的思想,却是非常之浅薄。他虽挂起招牌拥护孔、孟,可是品行也多可笑,很爱赌博,他教训他的儿子,不过只有升官发财的思想。而晚年又专门与和尚往来,辟老晚年颇信服食之说,竟吞硫黄而死。像这种言行矛盾、思想浅浮的文人,充其量能继道统,也不过如此而已。”
胡小石认为,讲到读书,柳宗元实比韩愈为精。如《辨列子》等作,开后世辨伪之风气,较之韩愈之《读荀子》《读墨子》等篇之空空洞洞说几句话不同。
对于千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胡小石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有人以杜甫的人生观代表儒家,说他的作品,句句都不离社会,而以李白的人生观代表道家,因为他的诗大半有超脱人世之感。这话也许有一部分是对的。杜甫的思想,也并不是儒家可以包括的。其实太白超出世间的思想,完全是由于他不能忘却世间的苦痛。可见李、杜二人的思想,并不是根本上有什么分歧之处。
该书比较二者,总结道:“大约言之:李白主张复古。他偏偏肯把他的旁逸斜出之天才,安置在古人已造好之模范以内。”又写道:“杜甫主张革新。他的诗真是无所不学,但同时又能无所不弃,也不愧为元和以后诗风之开山师祖。”
胡小石先生学问精深博大,高山仰止,将文学史研究推进到新的境界。他取“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为理论依据,得出四种观念:阐明文学与时代之关系,认清纯粹文学之范围,建立文学的信史时代,注重文体之盛衰流变。因此反对将经、史等纳入文学的传统观念,持文学进化观,将文学史研究推进到新的境界。
本书以胡小石先生的讲义成书,文字流畅清晰,在娓娓道来中,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摒弃了一般文学史教材的刻板。在胡小石的独特新视角中,可窥见他读书和教学中的思考历程。“吾生譬行文 安问淡与绚”,正是胡小石先生平淡冲和的内心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