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桃李》\梁晓声\作家出版社\2022年3月
□张松枝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千千万万漂泊的游子最深刻的体会,古有苏轼已把此感演绎到了极致,他用诗词解读着他纯真率性的生活,不论是黄州还是惠州,亦或是儋州和杭州,他都如爱家乡眉州一样投入身心去爱,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更是彰显了中文无穷的魅力,也把他考取功名后起起落落的人生经历诉说给了后人。现而今,“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早已是打工创业者们慰籍心灵的坦然话框,也成为了长篇小说《中文桃李》最终落脚点。
梁晓声的《中文桃李》是一部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成长史,从入学开始,便用尴尬与矛盾叙写了新生李晓东和徐冉的种种过节,大一中文系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男生女生的性格百态也尽在其中。中文系也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好,无论名字怎么改,都有传承国学文化的责任。
社会的需要变了,中文系在某些科目里被“边缘化”了。可教授汪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敷衍,他以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学子们从“不屑一听”到聚精会神,还促使大家发表各自的看法,并且还鼓励同学们创办《文理》校刊。结果《文理》办得超火,很有影响力,这也让上过两次头题的徐冉备受崇拜和嫉妒,主编李晓东和副主编王文琪都很有成就感,那些参与的男生女生也颇为开心。后来随着这一届学生的毕业和汪教授的退休,《文理》却无人接管,在遗憾和可惜中停刊了,但在李晓东、王文琪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文理》是他们挚爱中文的最美闪光点,也是汪先生在执教生涯中倍觉欣慰的快事。人生的道路上,有可回忆的轰轰烈烈之事,处在平庸之时也算是精神的一种营养剂。
《中文桃李》中的角色都是本色人物,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窥见社会的很多方面,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国学文化的熏陶和浸染。王文琪是省城人家的弟子,他生活得顺风顺水,毕业后去北京进入影视圈发展。李晓东和徐冉这对冤家也成了恋人,这俩人是书中主线。李晓东是灵泉市的富家孩子,父亲是书画爱好者,颇有钻研之道,母亲退休前是学校校长,这样的家庭熏陶出来的李晓东自然对国学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徐冉则不同,她是灵泉市乡下菜农的女儿,这闺女有着坚强倔强的性格,为了给菜农们讨个公道,她到省城上大学新生入学时带着倭瓜、土豆、红萝卜去报到,为的是到省城找专家化验有没有毒素,结果是否定的,推翻了那些不良舆论,造福了乡邻,乡亲们夸她爱戴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乡间淳朴的民风。徐冉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对于生活的热爱却是那么执着,不论是和李晓东在省城上大学,还是作为“京漂族”去北京闯荡,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她从不气馁,总是用宽广的胸怀和朝阳般的热情去对待,并且很理智也很率真。
所谓的“父母在,不远游”对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已经不适用了,恰恰相反,当父母都健在的时候子女都想远游,而父母是乡愁里的最深切的凝望。当李晓东、徐冉、王文琪各自的父亲去世后,都选择了随同母亲一起生活,还是吾乡最安心啊。那些漂泊的朝朝暮暮只是生命旅途中的一段体验。
李晓东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文职,国学的滋养让他不断丰盈着自己,新媒体与国学文化相结合即潮流又厚重,让他的生活过得赏心悦目。徐冉的工作是奔波在生死之间,为逝者送最后一程,让生者走出哀伤,她的语言很有特色,充满高度的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常常在她的对话中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大都在漂泊中倍觉煎熬,其实那就是内心缺乏支撑的表现,常读一些国学经典会使浮躁的心通透很多,梦想在哪里?生命的真相在哪里?在国学文化的滋养下你会慢慢找到自己的轨道,吾心,吾乡,吾之人生,便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