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画同心圆 逐梦新时代

我省民族工作十年创新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杨宁舒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边疆省份,有少数民族成分55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紧密联系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2021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均收入比2011年增长近1.3倍;少数民族农村人均收入已连续9年高于全省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新时代的十年,我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树立全省民族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建立全省兴边富民行动协调小组,健全完善全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研究制定了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实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升级、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等行动。

我省深入挖掘“四大精神”形成过程中涌现出的各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事迹和典型人物,汇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力量。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下基层活动,全面启动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1+30+N”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启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黑龙江卷》编纂工作。

十年来,我省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造出龙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版本”。研究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确定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满族乡、大庆市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地区和单位。十年来,我省被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有3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有8个,牡丹江市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0个、模范个人39名。

新时代的十年,我省始终将兴边富民行动和稳边固边工作作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北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为目标,统筹推进固边兴边富民工作,连续出台4个兴边富民行动五年规划,全省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2021年,全省18个边境县(市、区)GDP增速已实现连续3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90个建档立卡贫困民族村和民族地区建档立卡的15467户、38063人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注重激发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以实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为抓手,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比2011年增长142.1%。

今年8月18日,黑龙江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举行,来自全省13个市(地)的代表团共计400余名运动员参加角逐,近万人观看了运动会。十年来,我省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手段,民族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以《恩多力乌拉》《达斡尔人》《乌苏里船歌》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作品。音乐剧《大泽鹤恋》代表我省参演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剧目创新奖。创新推动抢救和保护我省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工作,加快推动满语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