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 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跨越

收割水稻。 王金彬摄

科研团队。北大荒集团提供

稻种装车。王志弘摄

收获大豆。田萍摄

□宋倬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金秋时节的田野里,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稻穗随风摇曳,多台悬挂着北斗导航的无人收获机车开道,农机手们驾驶着大型收割机呈V字形一路向前,接粮车紧随其后……这堪比电影大片的画面,秋收期间每天都在北大荒集团各地上演。

从2016年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航母”的“三大一航母”战略目标,到2019年牢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殷嘱托,在这片5.54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上,顺利完成体制改革的北大荒人,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整行装”,踏上了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之路。

好地好种产好粮

北大荒会种地

75年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发展,北大荒逐渐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和“国家队”的重任。北大荒靠什么?

——北大荒会种地!粮食是北大荒发展的根基,种地是北大荒的主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北大荒人一刻也不会忘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全国科技示范户张景会这些年一直在他家的352亩水稻田里“折腾”。今年,他就将有机富硒种植、侧深施肥、控氮减磷稳钾、高硅纳米肥等11项科技试验融入优质水稻种植中。“去年,我的优质米包装后卖到了每公斤13.6元,净利润20多万元。”从品种选择、种植结构,再到新技术应用,张景会通过科技赋能改善稻米适口性,让好米卖上了好价钱。“我就想做好一件事,种好地打好粮,让千家万户吃上北大荒的放心米。”这不仅是他的心声,也是北大荒集团75年执着的追求。

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杨宝龙说:“北大荒的土质要不断优化、不能退化,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这对我们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大荒集团现有耕地面积4564.4万亩,其中黑土地总面积约4100万亩,占黑龙江省的26%。如何让好地更好、产出更多的优质粮?这是一个时代大课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结构,创新服务机制,大力实施“六个替代”和“六个全覆盖”,今年,北大荒集团落实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面积2701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还田率达90%,建设高标准农田110万亩,水田规模化格田改造300万亩……如今,北大荒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以全国1/42的耕地,每年提供了足够供养1.6亿人全年的口粮。

在北大荒垦丰种业投资4亿元建设的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里,配备了国际领先的设备仪器270余台(套)。总经理刘辉告诉记者,垦丰种业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支撑企业发展,每年都将5%~8%的销售额投入到生物育种研发中。目前,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4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14个、国家级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

“好种出好粮”,在种业振兴的征程上北大荒集团“当仁不让”。今年,国家全面推进大豆振兴计划实施,北大荒集团再次“挺身而出”,完成播种面积1381万亩,比去年增加385.8万亩。

9月26日,作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的九三分公司大豆陆续收获。尖山农场,由北大荒垦丰种业自主研发的“龙垦3092”最高亩产达到525斤;大西江农场,“黑河43”最高亩产达到560.6斤。

十年来,北大荒粮食产量在高起点上持续发力,由2012年的421亿斤增长到2021年的463.1亿斤,十年增长10%。

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北大荒“慧”种地

在屏幕上轻轻一点,农机库房门自动打开,一台台无人驾驶的插秧机排着队自己“走”了出来;育秧大棚里满载着秧苗的轨道车也陆续出发,它们在田埂上“会合”,开始无人化作业。

“以前背着包、带着锹、拎着饭盒去种地;现在开着车去种地,大农机指哪儿打哪儿,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种地多年的“老把式”说出了心中的感慨。

在北大荒,插秧、收获、整地,严格按照农时标准;播种、起垄、翻耕、施肥,也有精确的作业规范,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2年的819.1万千瓦增长到2021年的1338.6万千瓦。在99.7%农业机械化率的基础上,北大荒开始实现从农业机械化向农机智能化的转变。

多年来,北大荒集团建成了6个规模化国产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无人化农场,成为全国领先和国内唯一的无人化农场群。同时,启动了20个数字农(牧)场建设,核心示范总面积达30.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236万亩,智能育种、精量点播、智能叶龄管理分层、变量精准施肥、无人机植保、卫星导航、农情监测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

在位于佳木斯高新区的北大荒高端智能农机制造基地,随着国创中心、中国一拖等国内一流企业纷纷落户,一条条生产线开通,一套套国产农用机械落地,这里已成为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

今年年初,北大荒集团与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合作研发的北斗农机装备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项目正式装机投产,预计全年可完成交付北斗农机导航产品2万台,北大荒的大型农机具将率先装备上这款来自北斗的智能中国“芯”。到2023年底,北大荒全域将实现北斗导航终端全覆盖。“一片云、一张网、一键通”,多年以前北大荒集团规划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现在已经逐步成为现实。

夏管时节,北大荒农机管理系统在北安分公司正式上线,农机技术人员一边操作电脑一边介绍:“过去农机田间作业全靠电话通知,用纸笔来记录作业结果,繁琐又费时。现在通过农机管理系统实现农机线上统一调度,农机作业轨迹、面积等作业参数和画面能实时回传,农机作业结果可追溯,省心又高效。”

2021年,北大荒农服平台上线以来,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已实现资源管理、土地承包、农贷助手、农业补贴、农机管理、精准气象、幸福生活商城7项功能。截至目前,用户数已突破55.55万人,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5.74万份,土地承包缴费金额235.92亿元,接入8家金融机构,累计线上贷款金额43.42亿元。

加强垦地合作

北大荒“惠”种地

都说北大荒地种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北大荒都装不下!

“发扬北大荒精神,加强垦地合作,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正是这种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了北大荒‘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杨宝龙说。

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北大荒集团用400亩水稻示范田再现“陕北好江南”;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北大荒集团建设500亩示范田,落实土地全程托管18万亩、示范带动200万亩,亩增产40公斤;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北大荒集团打造577亩青稞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仅用一年时间就提高当地青稞单产50公斤……

示范、打样,一块块“北大荒样板田”,在中国版图上逐一点亮,集成度高、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体系健全的“北大荒标准”被不断复制、推广。现在,“垦”与“地”之间不再只局限于简单的合作,而是上升到垦地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上来。组建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探索新模式,北大荒集团蹄疾步稳地为全面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做足准备。截至目前,北大荒的23家区域农服中心已经遍布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

今年国庆期间,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村的村民个个喜气洋洋,北大荒整村托管的2.43万亩大豆收获,预计平均亩产452.5斤,产量比往年提高30%以上。“我这390亩地,往年亩产最多320斤,今年每亩地比去年多了130斤、多收入300多元。”赵光村种植户许庆增这几天乐得合不拢嘴。

大三江垦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今年北大荒集团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力作。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主导下,3月23日,北大荒集团与佳木斯市正式签约,开启了大三江一体化发展之路。双方今年落实了16个乡镇的土地托管,完成了全程托管42.5万亩、单环节托管146.785万亩次,预计粮食单产平均增幅15%~20%,每亩增加收益128元,这也更加坚定了双方合作的信心。

北大荒一直牢记嘱托,用心打造农业领域“航母”。牢记北大荒的战略使命,就是要带动更多村集体壮大,引领更多农民致富。因战略而生、因粮食而丰、因科技而兴、因改革而变、因担当而行的北大荒,正在“二次创业”路上不断发展蜕变,在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奋力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