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米加工设备、稻田养蟹、搞养鱼池垂钓……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谋划产业振兴、盘活乡村资源,带动群众增收

看新华村一次次致富探索的背后

驻村工作队员们。

陈镜夫在蟹稻田。

大米加工厂。

野生鱼池。

□文/本报记者 宋晨曦 摄/顾学丰

“15亩稻田养出的450斤螃蟹全卖光了,赚了7000元;算上加工后自提身价的蟹稻米,我家今年收入能达3.1万元呢,真是大丰收啊!”依安县依龙镇新华村村民于永现盘算着今年种植蟹稻的收成,难掩内心喜悦。

于永现是新华村稻田养蟹第一人!他的成功,让一年多来致力于产业助农的依安县委组织部驻依龙镇新华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信心满满,“我们带领乡亲们一起探索产业振兴致富路,今年收成这么好,明年咱还这么干!”

2021年11月,1996年出生的陈镜夫,成为依安县委组织部派驻依龙镇新华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一年多来,他和队员们访遍了村头巷尾、田间水池,坐在农户家炕头上一起唠致富路,谋划产业振兴,以三产融合的方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盘活乡村资源,带动群众增收。

由原粮到“米砖” 农民收入翻番

2021年夏天,工作队队员经过调研得知,新华村3922亩水稻田用的是百米江的水灌溉,是纯正的江灌稻,品质好、口感好,但稻农仍处于卖原粮状态,价格只有1.35元/斤左右。

好稻子如何卖上好价钱?咋能改变现状,农民又能接受呢?很多个问号萦绕在队员们的脑海中。与村两委班子进行多次“头脑风暴”后,工作队提出村党支部领头创办企业的思路,着手创办稻米加工厂,以村集体带动全村稻农增收。

就这样,村集体投资80多万元购置设备,维修厂房,注册成立依安县百琐河米业加工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江沛丰”稻米商标。当年立项,当年建厂,当年秋天见了成效。

“收上来的水稻不出村,在加工厂变成商品米,一斤水稻能卖2元多,比原来翻了近一倍,这厂子整得真好。”种植大户于洪剑说。

米厂的创办不仅带动了全村稻农增收,更带动了部分贫困户到村务工,增加收入。

稻田里养螃蟹 打开致富思路

“谢谢队员们的帮助,今年稻田蟹养殖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明年尝试再扩大一下,争取让全村稻农受益。”陈镜夫说。

在驻村工作队员们看来,单靠稻米加工厂产生的效益,还是难以实现全村致富的愿望。陈镜夫说,助力乡村振兴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经过多方考察,工作队认为带领农户们在稻田地里养螃蟹是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想法提出后,队员们听到最多的是“异想天开”、“不可能”等质疑话语。经过多方调研考察,队员宁延辉表示:“村民们只是对新方法心存担忧,既然村里没有经验可以遵循,那我们就先尝试着‘走出’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吧。”

今年春天,工作队选取于永现家15亩江水灌溉的稻田作为试验田,尝试稻田蟹养殖。端午节,工作队把300斤蟹苗投放到稻田地中,同时队员们在田地里“安营扎寨”,白天打捞,探究防治策略;下午喂食,检查吃料情况;夜间巡田,了解生长习性。

蟹稻田的试验情况,不时引来村民们造访。越来越多的农户经常光顾蟹稻田,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养殖方法。

从翠绿到金黄,新华村稻田蟹养殖试验取得显著成效。从9月8日起,稻田蟹成熟上岸,9月末被周边城镇抢购一空。

蟹稻田的双丰收给全村水稻种植户带来了新的赚钱思路,村民对稻田蟹的看法从肯定“养不活”变为尝试“跟着养”,经过工作队走家串户做动员,预计明年可带动全村一半的稻农一同养殖。

水泡变鱼池引来钓鱼爱好者

“那个水泡太白瞎了,能不能干点啥啊?”村民田绪海找到工作队反映情况。

工作队考察中发现,田绪海说的那个水泡占地面积约10亩地,深2米多。经过充分的研究,工作队向村书记提出做野生养鱼池,助农增收的想法。

陈镜夫对记者说,他之所以认为这个思路可行,是因为发现水泡临近百米江,具备了做养鱼池基础条件,随后他们会监测水泡的水质是否达标,再挖通水泡与江水通道,入口处设置铁网,野生小鱼自然会通过铁网口游入水泡,鱼群和品种多了之后,野生鱼会在天然鱼池里优胜劣汰,自然生长,野生养鱼池也就形成了。

说干就干!6月初,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一起完善了水泡基本条件,将买来的200斤鲫鱼、鲤鱼、草鱼、花鲢等四种鱼投入鱼池中,并带领村民完善垂钓的硬件设施,还保留原汁原味的野趣,营造优美的垂钓环境。而鱼池后续的维护及管理工作由之前的贫困户来做,为其增加一些收入。

今年夏天,村里多了一个野生钓鱼池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来很多喜欢野钓的钓鱼爱好者。

鱼儿们在鱼池里逐渐长大。封冻前,有些鱼的重量已经达到4斤左右。工作队队员张庆福说:“明年鱼池将继续扩大规模,并结合周边田地养殖稻花鱼。”

谈到接下来新华村的发展,驻村工作队员们斗志高昂:“这一年的努力,村民们都看见了,销路也找到了,明年将继续扩大规模,争取带动全村稻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