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都社区里的暖心事

□本报记者 贾红路

坐落在林都社区的街道社工站内,各式各样的串珠工艺品在屋内一角的陈列架上摆得满满当当。

“这是特教中心的孩子和残疾人制作的,我们联络爱心企业和个人用1500元买下来。当社工将这笔钱送到制作者手中时,大家激动不已。现在,来这里学习手工制作的残疾群众越来越多,收入也不错。”伊春市旭日街道社工站的李瑞介绍。

爱心传递壮大志愿者队伍

“上周拿来的大衣穿没穿?暖和吗?”

“暖和!喜欢!”

近日,李瑞和社区里的孩子王泽仁一见面就开心地聊上了。

王泽仁患有脑瘫,可是他很开朗、聪明。

“妈妈,你把李瑞叫来呗,咱请她吃顿饭。”这是王泽仁最近的一个心愿,因为社工李瑞不仅常来看他并带他出去玩,还像好朋友一样和他相处。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街道帮助申请的廉租房,街道工作人员和网格员几乎每周都来,看到缺啥少啥第一时间帮着解决,我们泽仁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王泽仁的妈妈爽朗地说。

包括林都社区在内的旭日街道属于老城区,2021年8月,街道社工站作为全省首批20家乡镇(街道)试点社工站之一正式启动。

运行15个月来,社工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快速形成一个近500人的团队。目前已培育注册“韶华”志愿者服务队、“手拉手”关爱未成年人志愿者服务队和“小松树”小小志愿者服务队、林都社区红松艺术团、林都社区健身队5支队伍。

社工站积极探索“社工+网格+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先后开展“暖民心”“圆梦微心愿”等走访慰问、“志愿红+社工橙”环境卫生整治、专业志愿者特色咨询辅导、“志愿红+社工橙+未保绿”帮扶解困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让辖区内的残疾人、特困人员、低保家庭、困境儿童感到社会的关爱。

近日,志愿者按摩师李大姐来到白天才家,给他身体有残疾的儿子做按摩。听说有人来家,白天才急急忙忙赶回来开门,原来他去帮着别的残疾人家庭做家务去了。“大家对我们一家的照顾太周全了,我也要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以爱心作为纽带是志愿服务团队快速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李瑞说:“志愿团队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闲暇时大家把社工站作为排解心绪的港湾,遇到难题志愿者都会伸出援手。”

助老生活圈实现居家养老

71岁的女儿刘传荣要照顾95岁的失明妈妈,常常忙得分身乏术。

9月份,林都社区的助老餐厅开业后,刘传荣和妈妈吃饭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只要一个电话,四菜一饭、有荤有素,每份只要8元的盒饭就按时按点送到家里。

旭日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林慧莉告诉记者,林都社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社区开了全市首家助老餐厅,打造“15分钟助老生活圈”,重点服务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低保、低收入困难群体。一份10元的盒饭,拿着助残卡的困难人群可享受8折优惠。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社工站和志愿者会免费送餐。

围绕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林都社区从精细服务管理入手,打造“大事不出区域,小事不出网格”的新型社区,紧盯与群众联系紧密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便民利民等工作,通过开通社区微信群,建立民情日志和电子工作台账,实现了服务管理的动态化、矛盾调处的及时化、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和居民生活的便捷化。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我母亲是今年4月份失明的,我打电话给网格员,想问问有没有相关政策。他们马上上门服务,给我妈申请了残疾人证。”刘传荣说。

林慧莉告诉记者,秉持便民、惠民、爱民的服务宗旨,林都社区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民政救助政策,主动将“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社区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和“主动发现+自主申报”等方式,重点关注辖区内的困难群众、未参保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低保边缘家庭等群体,发现一批存在特殊困难但本人不具备申请能力的对象,将“沉默的少数”纳入救助范围。

今年春季疫情期间,享受居家分散特困供养的郑云逸、郑云纷兄弟俩给社区工作人员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上,鸡蛋、水果、蔬菜、牛奶等物资摆了一地,这些都是社会救助团体送去的。

推动慈善项目向社区延伸,与基本民生保障“大救助”机制相衔接。今年以来,林都社区先后开展了“爱心救助 情暖万家”春节慰问、“助力疫情防控”慈善捐赠、“最美华夏 冬日暖阳 新春助老”、爱心社会组织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定向捐赠等系列活动,切实解决了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林都社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就是建设集便民服务、居家养老、党员服务、文化娱乐、心灵慰藉、创业就业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示范型社区。”旭日街道办事处行政负责人程建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