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水声定位技术从“学步”到“领跑”

记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郑翠娥

□文/摄 本报记者 彭溢

在茫茫太平洋上经历8级海况下的绝望无助,克服晕船影响,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甲板上工作,在船舱里日夜颠倒处理试验数据……在一次海上试验任务中,她带领团队连续工作20余天,最终克服了深海声传播路径弯曲、多源传感器数据时空不统一等诸多国际性的难题,实现深海远距离条件下稳定可靠的高精度水声定位。她就是经黑龙江省科协推荐,近日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郑翠娥。

“我就不信了,必须要把问题找出来,解决掉!”郑翠娥倔强地说。

那是2015年在烟台港深水码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2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进行我国首次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海下搭载对接试验,其难度堪比“天宫一号”对接。虽然大家都全力以赴,但当天进行的5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

随后的两天,郑翠娥几乎不眠不休,先后解决了电机噪声对水声定位系统的影响和水声定位信息的时空对准偏差修正问题,极大提高了水声引导定位精度,为试验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持。

“郑老师干起活来比我们很多男同志都厉害!”此次试验的负责人王庆教授这样评价。

“蛟龙”“深海勇士”“奋斗者”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载人潜器,为其提供精准位置服务的水声定位技术均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这项技术的背后正是郑翠娥教授及其团队近20年的坚守,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实现了我国水声定位技术从“学步”“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

郑翠娥不仅是一名科研人员,还是“黑龙江省优秀教师”。“说教不如示范,一起共同经历的历练会让学生们成长得更快。”郑翠娥说,她带领学生们一起出海,一起忍着晕船做测试,一起分析问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们能够在最前沿的技术实践中飞快成长。

郑翠娥是湖北武汉人,2000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哈尔滨。她说:“我学的专业是水声工程,哈工程是我国在该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我在这里多年所学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而且我也很喜欢哈尔滨这座城市。”

20多年来,哈尔滨见证着郑翠娥的付出与收获。她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综合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探索等领域,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她也因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银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郑翠娥希望可以用这些成果回报龙江,她说,“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湖泊、河流资源,在水资源的特性认知、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目前,她和团队正在筹划,运用水声技术服务龙江水资源科学观测、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郑翠娥教授进行高精度水声定位系统实验室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