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大赛沙画宣传片。
王波(右二)和团队核心成员在实验室。
□本报记者 刘艳
“通过参加比赛,评委老师在技术方面、知识产权方面、未来发展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指导,让我们了解得很透彻。比赛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日前,董潍赫带领的黑龙江大学团队,在第十三届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明年,团队将根据这个项目,筹备在哈尔滨注册公司,再申请一些扶持政策,未来公司会以信息安全来作为发展方向。
随着第十三届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又一批获奖项目即将在哈尔滨开花结果。大赛从展示、交流到推介、孵化,为创业大学生搭建起一条龙服务平台,带动并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实践中来,在哈落地的科技型、信息型以及服务型创业企业,年产值十万至千万不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 资源是我们 最大的收获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的“高通量航天换热器件超声低温固相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本届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
“通过参加大赛,哈市人社部门为我们对接了不少资源,包括投资机构、知识产权等。未来公司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将就新能源汽车散热器研发方面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团队负责人王波告诉记者,2021年11月份,他们成立了哈尔滨汉声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航天应用、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受疫情影响,公司效益很不好。“借助大赛这个平台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公司的知名度。大赛之后,哈市人社部门给我们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撑,除了对接知识产权和投资机构,还包括资金奖励、提供免息贷款等。”王波告诉记者。
黑龙江大学团队 知识产权认定 增加客户信任感
黑龙江大学团队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感知身份认证系统”项目获得了本届大赛一等奖。
“项目是团队最新研发的,我们第一次参加大赛,现在正在筹划注册公司。”团队负责人徐龙告诉记者,通过比赛想去验证项目的成果和先进性,更希望通过比赛,项目得到认可和推广。成立公司后,准备向人社部门去申请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相关补助和政策支持。
“人社部门为我们对接了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教我们如何部署知识产权的整体战略、如何申请知识产权。将来我们对产品进行市场推广时,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能增加客户的信任感。”徐龙说,下一步,人社部门将帮助团队对接投资机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哈尔滨学院团队 创业带动就业
哈尔滨学院团队在大赛中凭借“以沙画艺术赋能‘后疫情时代’重启之路”项目获得了二等奖。“早在第九届大赛,人社部门就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们一次推广和曝光的机会,更坚定了我们想要参加创业大赛的信心。”哈尔滨初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吴迪说。
回想2020年参加第十一届大赛,吴迪告诉记者,公司经营方向为沙画的影视宣传、沙画教育、沙画工艺品制作。参赛之前,公司的知名度不高。通过参赛,人社部门帮助团队对接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辅导。帮助团队注册商标、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推广项目。“当时还有一名客户通过比赛看好了我们的项目,达成了合作。”“参赛前年接单量也就50单左右,赛后达到近100单。员工从3人增加到30人,是创业带动了就业。”吴迪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团队 为创业大学生指明方向
哈尔滨工程大学“深海装备护航者——助力全球海洋设备精准回收”获得了第十二届大赛特等奖。团队负责人张轩野告诉记者,比赛是以大学生为核心,缺经验,主办方帮着找创业导师。缺资源,主办方帮着找投资机构进行对接。为缺乏经验的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创业的路越走越稳。
“去年5月份公司成立,通过参加大赛接触到很多投资机构,跟一些企业也有了合作,我们还在广州开了工作站,以哈尔滨为主、广州为辅。”张轩野说。
人社部门 做大学生创业的坚强后盾
第十三届大赛共有21个参赛团队获奖。下一步,哈市人社部门将持续做好后续服务,搭建一站式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对优秀项目面向风投机构进行线上推介,让有意愿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与获奖项目和优秀项目进行有效对接。为促进大赛获奖项目在哈落地,多家孵化基地提供就近免费入驻服务,同时做好获奖项目知识产权、商标代理等商事服务衔接。
依据《关于印发申领来哈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为2020年7月2日以后在哈市9城区落户并首次创办并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离校2年内全日制博士、硕士、普通大中专毕业生、技工院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金额1万元,对到农村创办合作社、电商平台符合有关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