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二零二七

在黑土地上接收未来农业的信号

“再过个五年八年,全屯子几千亩地,可能都会集中给几家种植大户种。土地流转给大户后,种植户通过统一管理和机械化耕种,用工量会更少,到时候几个人就能种一万亩地。”

从人扛牛拉“六只脚”,到“四只脚”的拖拉机,再到不用下田的无人化智能操作,陆向导家三代人耕种模式的改变,是现代农业变革的缩影。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聪 王建 魏弘毅 杨思琪 王鹤

几年之后,东北黑土地上的现代农业会是什么样?

2022年深秋时节,本刊记者来到北纬44度的一座黑龙江小城。稻田在秋日阳光中脱下了金黄色的外衣,黑土地在收割机轮胎的压痕中裸露出来。

在这里,大片水稻田已经完成收割,三四十厘米高的稻茬立在黑土地上。道旁一垄田里,一位头戴绛红色头巾、身穿迷彩服的妇女正把割好的稻穗码垛堆放在田里。她周围,数百堆稻子堆成了垛的阵列。

这里是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的五常市,也是“中国大米第一品牌”五常大米的产地。

五常所在的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拥有2.39亿亩耕地的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以五常为代表的东北黑土地上,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大型农机和智慧管理等提供了施展的舞台。这里,正在探索农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管理、社会化托管等充满未来感的农业生产经营之路。

规模化经营:一人管四千多亩地

2022年10月16日,水稻在地里晒了一周,迎来脱粒时节。

五常市五常镇远景村金家屯村民陶广福跟种植户张立东通完电话,准备吃完午饭,就上张立东家的地里,验收他们家脱粒后的水稻。陶广福穿着一件洗旧了的迷彩服,戴着的防风镜上沾了一层米灰。

陶广福的任务可不简单。“屯里种植户的4500多亩水稻,现在都归我管。乔府大院通过合作社跟屯子里的种植户签了协议,我除了负责给种植户统一发放种子肥料,还要在秋收时测量水稻的含水量,超过15.5%就不能收,达标后则可以脱粒。脱完粒后,我会联系企业出车到种植户地里收粮。”陶广福说。

陶广福口中的乔府大院,是五常大米产业的一家龙头企业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是五常很多大米主产区的主流种植模式。

陶广福正是这一模式中连接企业与农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提醒农户按时节播种收割,也把控每家每户秋粮的质量。

作为这一模式中重要一环的五常市杜家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有16万亩水稻订单种植地块,种植户带地入社,合作社对地块统一管理。

合作社理事长王立坤说,现在会种地的大多是55~60岁以上的老农人,55岁以下在家种地的很少,他们大多到外地打工,还有的就近在五常的米业公司打工。再过几年,现在的老农人干不动活后,土地会集中流转给种植大户,那时合作社再种地就要雇专业团队,农业生产会越来越走向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少人化作业。

“再过个五年八年,全屯子几千亩地,可能都会集中给几家种植大户。土地流转给大户后,种植户通过统一管理和机械化耕种,用工量会更少,到时候几个人就能种一万亩地。”陶广福说。

无人化作业:从人扛牛拉到不用下田

陶广福的设想,在建三江这片北大荒集团的垦区,已具雏形。

建三江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冲积平原腹地,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千万亩耕地一望无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昔日莽莽荒原变成大粮仓。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是我国重要垦区之一。在这里,“85后”农技工作者陆向导讲述了他们家三代人种地打粮的故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挺进北大荒,陆向导的爷爷陆诗然是其中一员。“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是第一代垦荒者艰辛创业的真实写照。

此后,科技不断进步,父亲陆书民前后使用过20多台农机具。到陆向导这一代,只需轻触插秧机上的平板电脑,搭载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插秧机便开始在田间忙碌,绿油油的秧苗就扎根在这片黑土地。

“类似沃得360一体收割机这样的农机具,我爸也不会用了。现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会由我们的农机手先试验,等技术成熟后向农场种植户推广。”陆向导说。

翻开七星农场的《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建设方案》,智能排灌系统、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系统、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农场垦区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优势,通过“大集团带动大基地,大粮商带动大粮仓”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管理,从而使大型农机和智慧管理系统有了用武之地,农业生产充满科技范儿和未来感。

从人扛牛拉“六只脚”,到“四只脚”的拖拉机,再到人不用下田的无人化智能操作,陆向导家三代人耕种模式的改变,是现代农业变革的缩影。

目前,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8个,优质良种繁育、数字农业建设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

千百年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人生涯,正被现代农业重构。

分工分业式服务:“田保姆”“田管家”种地

黑土地上逐渐兴起的托管经营模式,正成为管窥未来农业的一扇窗口。

对于土地托管,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镇东胜村的种植大户张文海曾经转不过弯:“我种了20多年地,金丰公社这帮毛头小伙子咋能种得过我?”

2019年,张文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己耕种地块的十分之一——1000多亩地交给海伦市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托管。

3年过去,张文海服了,把手头的1万多亩地全程托管给了金丰公社。公社的农机手、农技专家等专业人员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服务,张文海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只需在秋粮收获后验收作业质量,结算服务费用,享受秋收成果。

2022年9月下旬,黑土地秋收正酣。经测算,张文海托管出去的大豆田亩产多出70~100斤。村民们眼馋了,纷纷吃起了“托管饭”。东胜村的农业经营社会化服务迅速铺开。

撑起土地托管的,是蓬勃发展的托管组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黑土地上,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先进农机具和管理技术的应用,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在逐渐取代小农经营单打独斗。

在齐齐哈尔市的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80后”理事长魏刚聘用了近1000名农机手,拥有价值4000多万元的先进农机设备。秋收时节,农机手驾驶农机开赴收割一线,履行托管职责。

“我们合作社以产业化服务为主,建成从县城、乡镇到村屯的组织架构。全县大部分村屯都有农机手,每个村屯的农机手负责各自地块的作业,在耕种管收全过程给客户提供服务。”魏刚说。

“以后种地,主要靠社会化服务。”五常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雪峰说,“现在种地的农民基本都在55岁以上,再过几年他们种不动地了,会倒逼集约化经营扩大。”

在王雪峰看来,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类似,都有产业链分工。插秧、施肥、喷药、收割等流程的客观存在,意味着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仅能够纵向覆盖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流程,还可以专攻某一农业生产环节,形成横向服务格局。“比如,我的公司就管翻地,你的就管播种,他的就管施肥,另一家就管收割。这时,农业生产社会化分工分业就逐步实现了。”

分工分业的雏形,已在田间管理环节崭露头角。“现在田里有病虫害,农民会直接联系植保公司,专业人员直接用无人机喷药。”王雪峰介绍,此类植保公司脱胎于以前的农资公司,在积累资本后,购置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通过提供更精细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为种植户提供便利,进而扩大收益。

在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看来,未来五到十年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将会从传统的种销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我们选出市场上最优质水稻品种进行基地连锁种植,同时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提供耕种管收服务。在未来农业生产中,比如有机水稻种植,就会由‘田管家’提供有机肥进行有机栽培,同时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生物和物理技术杀虫。”姚宏亮说。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4万多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多家。黑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合作社里,“田保姆”“田管家”正在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也成为现代农业向未来农业演进的关键因素。

新农人:答案留给这片黑土地

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姚宏亮进过电器企业、做过行政助理,最后打定主意从深圳返乡种水稻。

2003年,一次姚宏亮走过杂草丛生的田间时,意外发现一个废弃塑料编织袋下没有杂草。

姚宏亮激动了:如果往土上覆层膜,然后移栽水稻,这样不用除草剂就能完全控制杂草,还晒死了膜下的害虫,产量不就上去了吗?

为了理想中的覆膜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姚宏亮变成了村民眼里“整洋事”的“姚疯子”。他执拗地在田里做试验,倒伏、贪青晚熟、瘪粮、稻瘟病……水稻种植的“雷”,他基本踩了个遍。

直至2008年,覆膜试验终于成功。2012年,姚宏亮获得水稻覆膜技术发明专利。他和团队先后发明、改装覆膜插秧一体机,推广施用有机肥,种出的“覆膜田”牌有机大米把村民的质疑声远远甩在身后。

与姚宏亮一样,一批有着大视野、新理念的“新农人”正在登上现代农业的舞台,用行动描摹着农业的未来。

2015年,张雪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五常市卫国乡长安村,成立合作社、开通抖音账号做直播、发展社区团购和“新零售”……

“下一步,我们要做出自己的直播风格、推进文旅融合,同时通过稻田认养实现大米的‘私人定制’。”这是张雪对未来的规划。

同样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摸索道路的,还有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本军。他所在的上官地村,是响水大米的主产区之一,这里以“石板大米”闻名,同时也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核心区。

2021年,上官地村村集体收入有131.4万元,旅游收入占了大头。张本军计划和村两委一起,通过完善旅游规划,把“石板大米”和乡村旅游两大特色结合起来。

“我们致力于让游客通过体验渤海国文化和稻作文化,成为‘石板大米’粉丝。通过吃住游的旅游业态,带动老百姓奔向美好生活。”张本军说。

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发源地黑龙江省方正县,在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地区。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一份来自2027年的“未来农业预想图”。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也就是到2027年以后,县里一部分改革试点村在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以集体土地实施‘确权确股不确地’或‘确权确亩不确界’的方式,这样便于村集体或合作社将碎片分散的农户土地资源整合经营,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经营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方正县副县长高守星说。

深秋时节,随着黑土地上的秋收结束,平畴沃野间,喧嚣归于平静。每个劳作的农人、每台前行的农机、每间亮着灯的合作社,都将自己的故事刻印在黑土地上,演进着现代农业的历史。

(原载于《瞭望》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