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日子

《晨光》(局部) 布面油画 80×100cm 刘广海

□张林

在《东北水饭》一文,我曾写过这么一句:“汗津津的母亲,走到我们的近前,放下饭篮子,望着一地的锦绣……”“锦绣”一词,原指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可是我这里却使用了它的比喻义:美好。

日常生活中,也常这么用,比如:锦绣前程。锦绣并不只属于贵族,每个人都会被真诚祝福拥有一个锦绣前程。它有它的贵气,也有平凡人的亲切。

生活中的许多智者,无关乎地位高低,无关乎贫穷富有,也无关乎光阴长短,他们总能踏实而热烈,全神贯注于当下生活,把日子过成一片锦绣。日子丰盈,如锦绣,岁月流金,时光惊艳。

一天中午,去儿子家吃午饭,见年近50的妻侄——于春福,端坐在桌前,身边放着颜色各异的彩线□,正手持一枚绣花针,动作极具仪式感,旁若无人地刺绣。“一个大老爷们,还刺绣?卖钱呀?”我有些诧异,瞟了他一眼道。

他的脸上泛起一片潮红,微低着头,笑了笑,反问句起头,然后作答:“谁说大老爷们就不能刺绣呢?不卖钱,因为喜欢,绣着玩。”

因为喜欢,绣着玩,对他,我心里顿生敬意,关注度迅速飙升:“绣的是什么呀?”他答:“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我看看!”我有些好奇,他停下绣花针,腾出胖乎乎的双手,徐徐摊开长卷。我开始仔细欣赏起他用一针一线绣出的这幅《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他采用的颜色多为黄色,绣品上的人物可谓个个活灵活现。他说,为了把《清明上河图》的每个细节都能展现出来,费尽了心思,光绣一个城门楼子,他就用了十几种颜色线。

他当然另有他的事业,我知道,他一直从事服装行业,时常出国打理业务。本来,这次从大连回来,他是看望年迈的父母以及年已90的奶奶,他说,把这幅绣品带在身边,就是想在出国前,利用坐在车上和探亲的闲暇时光,完成这幅作品。

这位妻侄,魁梧黧黑,老实厚道,一向办事稳妥,除此,再没什么特别,普通人一个。为了生活,虽然他经常离家在外打拼,但他给人的感觉平静安然,面容和气喜悦,毫无辛苦之相。就凭这一点,我相信他忙碌的日子一定是明亮的,诗意盎然的,他的人自然也是可爱和可敬的。哪怕他现在只是服装行业的一个小角色,他却懂得如何把自己工作之外的闲暇时光编织成精美鲜艳的锦绣。

还有一位老教师,他叫卢子田,每天晚饭后,去学校活动室玩乒乓球,我都会遇见他。心态好极的他,一点儿都不见老态,60岁的老人了,仍然一头黑发。

没有人和我对打的时候,我也会噔噔小跑着上三楼,把他叫下来,和他玩个把小时的乒乓球。10几年前,他就定居于风景如画的昆明,和老伴儿两地生活。尚未退休的他,每年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平时吃住在学校。

一次,我去三楼叫他,他正在做饭。我走进了他的厨房。

北方的四月,春暖中依然有些料峭,可他的厨房里却绿意充盈赏心悦目。无论多小的角落,总有一片清新。担心盆栽放在灶台上碍事,他便把绿植挪到夕阳绚烂的窗台上。北侧靠墙废弃不用的长方形水池子,他铺上一层厚厚的黑土,种上了白菜,栽上小葱,长势正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

靠在墙角的那个盆子,上面扣着一个炒锅透明玻璃盖儿,盆里竟然泡着黄豆,已生出了嫩芽儿。见我驻足观望,他笑着说:“黄豆芽其貌不扬,却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蔬菜,对脾胃湿热、大便秘结、高血脂等有食疗作用……”他说起话来,总带着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

一个老男人的厨房,一个人的日子,一个人的生活,竟然让他料理得如此精致,充满情趣,如诗如画。临近退休的他,只不过动动手,动动心思,就让自己孤寂难耐的两地生活,平凡和普通的日子,散发出灿烂光芒。

其实,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大智大慧,但我们可以一手执于生活,一手执于热爱,巧手加上匠心,把日子编织成光华亮丽的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