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每天将2000余吨垃圾变成“宝”

□本报记者 吴利红 见习记者 杨惠暄

近年来,我省住建部门着眼优化垃圾处理工艺,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建设,将垃圾变废为宝,使空气质量更加清新,让生活环境更加清洁。

哈尔滨市城区每天大约产生5000余吨的垃圾,这些垃圾如何处理?日前,记者来到投产近一年的哈尔滨市光大哈电玉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看这里是如何将垃圾焚烧发电的。

光大哈电玉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在阿城区玉泉街道老营村,是目前我省建设规模最大、运行标准最高的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采用的焚烧发电工艺在国内位于前列。

项目于2020年6月30日开工建设,至2021年12月20日建成投产,年处理生活垃圾82.13万吨,年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年上网电量约2.6亿千瓦时。本年度已处理生活垃圾64.17万吨,节约标煤10.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52万吨。项目承担着哈尔滨市近半数的垃圾处理任务。项目运行后,哈尔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升至6150吨/日,可有效满足平均日产生量5600吨左右的垃圾处理需求,为哈尔滨市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提供有利支撑,哈尔滨市城区“垃圾围城”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

在发电厂内一辆辆装满垃圾的运输车有序地进入光大哈电环保能源(哈尔滨)有限公司厂区内。光大哈电环保能源(哈尔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晓明说,每天大约有来自哈尔滨市的200余台垃圾车汇集于此,进厂垃圾量2000余吨,占全市生活垃圾日产量的50%。

记者看到垃圾车辆将垃圾倾倒进垃圾仓内,通过发酵使水分渗出。陈晓明指着水分渗出的垃圾说,这些垃圾平均发酵5天后,通过垃圾抓斗将发酵后的垃圾投入焚烧炉内进行烘干,烘干后的垃圾在燃烧段充分燃烧后,再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产生出的蒸汽让发电机组发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垃圾仓内产生的臭气通过上方的抽风管道,由一次风机进行抽取,送进焚烧炉内进行燃烧,使垃圾仓形成负压,防止臭气外泄。燃烧后的垃圾产生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带动涡轮叶片做功,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子同轴旋转产生磁场,从而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居民两袋垃圾在这里变成“一度电”的清洁能源,在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链条上,这里每天有100余人在紧张中奋战着。

为了保障项目的稳定运行、安全生产、达标排放,保障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全量化、稳定化处理,在春节期间,员工们坚守岗位,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一线员工采取四班三倒制模式,为全市人民营造洁净的节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