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似海的冬捕

□于博

朔风潇潇,白雪皑皑,天气寒冷。在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里,肇东市的渔种场大似海湖面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氛围将寒冬变得热闹非凡,也多了一些温暖与激情。大似海的湖面上搭起了舞台,舞台中间高高耸立着神杆,飘扬着辽、金、元、明、清五朝的仿古旗帜。第九届大似海渔猎冬捕文化节盛装启幕,整个大似海沸腾了。

大似海渔种场始建于1972年,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肇东市涝州镇安乐村,水域面积3000亩,年产鲤鱼、草鱼、鲢鱼、鲫鱼等20万公斤。大似海的鱼绿色无污染,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地理标志性产品。2005年,大似海渔种场被国家确立为国家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区。

大似海这个地方属于科尔沁草原上的先民属地,因此它有个古老的名字——乌珠古尔泊。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在遥远的过去,严冬时节物资匮乏,人们便想到了钻冰捕鱼,久而久之,就有了既热闹又神圣的冬捕。

冬捕这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从辽圣宗到天祚帝,每年皇帝都浩浩荡荡地带领大队人马进行凿冰捕鱼,“弋猎网钩”。蒙古灭辽后,冬捕这种皇家奢靡的仪式并未消亡,相反流传到民间,成为民俗,成为普通百姓在严寒的冬季追寻快乐的一种方式,并注入了神秘、神圣、敬畏大自然的元素。一代一代流传,让人们在寂寞寒冷的冬天享受到了另一种生活乐趣,也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信心。

大似海渔猎冬捕文化节是2014年开始举办的,迄今已成为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系列冬捕活动之一,成为当地推动冰雪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本届冬捕文化节以“赏冰乐雪新时代,品味购鱼大似海”为主题,以当地传统的渔猎冬捕文化为引爆点,打造肇东冬季渔猎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推动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

大似海的名字寓意为湖泊好似海一样大,但在冬捕的热烈场面下,往日无比宽阔的湖面也显得狭小拥挤了,40口大铁锅一字排开,颇为壮观。40名大嫂花袄蓝裙,手中菜铲闪着亮光,只等冬捕后的鱼儿出网入锅,便可尽展厨艺,让游客品尝大似海鱼儿的鲜美,品味东北铁锅炖独特的美食风味。

“鱼把头”在冬捕节上最受人们的尊重和羡慕。“把头”,蒙语“巴图鲁”的谐音,意即“英雄”。“鱼把头”就是捕鱼的英雄,是冬捕的带头人。识冰、凿冰、布网、起网,全凭“鱼把头”的指挥,冬捕收成好坏也全在“鱼把头”的一念之间。识冰,就是找到鱼群在冰下的位置。观冰的颜色、听冰的声音,看“鱼花”,这一切都凭“鱼把头”的经验和本事,他根据冰下水流的样子,辨别鱼群,找到“鱼窝”,就是冰层下的鱼群。早晨六点钟,天还很黑,“鱼把头”就来到大似海,找到“鱼窝”,然后插标。插标就是插下标志,在“鱼窝”上面作上记号,标出下网口和出网口。然后,渔工将两根特制的串联杆从入网口向左右两方插入水中,即为串杆、跑线。这一切忙完了,天光大亮,冬日下,渔工在“鱼把头”的指挥下,把事先摆到下网口两侧的渔网缝在一起,并在尾部加装网兜。

一切准备就绪后,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这时二人转唱了起来,大秧歌扭了起来,大似海成了歌舞的海洋。

最令人热血沸腾的“祭湖醒网”的仪式开始了。既神秘又神圣的古老仪式成为冬捕文化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原始古朴的“祭湖醒网”仪式后,冬捕活动正式开始。随着鱼把头一声令下,绞盘转动,渔网从冰层下缓缓出水,一股白气升腾,网中的鱼儿鼓腮甩尾,鱼鳞和身上的水珠在冬阳下熠熠生辉。冬捕最让人感动的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鱼类生灵的爱惜。渔网都是特地编织的,网眼儿格外大,不足一斤的鱼儿都会自然落下。

大似海冬捕文化节突出了文化内涵与特色。捕鱼,是经济重头戏,但冰雪文化、民俗文化、春节文化的注入,让经济有了灵魂,增添了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