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米”助攻,伊品生物三年实现“三级跳”

□本报记者 赵吉会

一百多辆满载玉米的货车列队停在通往厂区的路上,等待给车上的玉米称重、质检……8日,记者在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伊品生物),看到了这一壮观的场景。据同行者介绍,这一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三年来,伊品生物24小时“人休机不休”。28亿、35亿、43.4亿,2020年至2022年销售收入逆势增长;2022年外贸出口26.9亿元,同比增长55.6%,规模全省第一。伊品生物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

伊品生物的母公司“宁夏伊品”是中国生物发酵行业前三甲企业。作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伊品生物专注氨基酸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氨基酸生产规模全省最大。产品远销俄罗斯、欧盟、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8日,记者在伊品生物氨基酸生产车间看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袋袋苏氨酸成品通过传输带被送到成品库房。通过精深加工,普通的玉米在这里变成了苏氨酸、赖氨酸等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倍。

据伊品生物副总经理哈万军介绍,目前该公司年加工玉米90万吨,能“消化”大庆市本地大部分优质玉米。不仅如此,企业还把“触角”延伸至齐齐哈尔、绥化及周边地区和吉林、内蒙古两个省区。

“相比于2019年项目投产之初,周边地区玉米的收购价每吨至少上涨了1000元左右;大庆市玉米种植面积每年也在不断调整增加。企业的1200名员工,除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外,已全部实现本土化。伊品生物的落地,除了促进县区及周边地区农户增收,还拉动了本地就业,带动了物流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谈到企业的拉动示范作用,哈万军这样说。

据介绍,伊品项目共分两期建设,投资45亿元的一期项目已全部达产达效。二期项目的生物基尼龙盐切片项目正在改造、安装。记者2月8日在尼龙56项目现场了解到,建设完成的生物车间和化工车间已通过试生产打通了工艺,成功将赖氨酸转化成生物基戊二胺,实现了赖氨酸产业链的有效延伸。预计项目整体完工后,可年产1万吨戊二胺和2万吨尼龙56,实现产值5.7亿元,利税1.3亿元。

“生物基尼龙56技术是宁夏伊品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寡头公司对原有的尼龙66及己二胺的技术封锁,同时也将赖氨酸技术产业链进行了延伸,对整个氨基酸行业,以及生物基尼龙产业,具有示范性的重大意义。”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尼龙生产部经理宋云鹤对记者说。

五年时间,让身为宁夏人的哈万军对黑龙江省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从项目审批、生产运行到政策兑现,从疫情期间的精准保供到外贸出口的“订制”配套服务,都让企业受益颇多。

为了解决伊品生物产品出口量大、运输成本高的问题,2021年10月,由政府、铁路、企业共同出资2.6亿元,建设并投用了一条直达滨州铁路线的伊品铁路专用线。

“铁路专用线一年能为企业节省1000万元左右的原辅料短倒费用。”伊品生物物流部经理周春峰说。

1月末,伊品生物作为“2022年度经济发展贡献突出企业”,获得了大庆市政府奖励的一辆沃尔沃S90轿车。

设备快速运转,工人娴熟操作,产品快速下线,伊品生物上下正在全力冲刺“开门红”。

“目前公司外贸订单已排到了3月份,预计订单发运量8万吨。2023年力争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全年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0%以上。”哈万军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