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地》/姜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李钊
“一粒盐行走在大地上”。一翻开姜桦的散文集《滩涂地》,便读到了这句诗意浓郁、意境全出的语句,瞬间为我打开了一扇河流与大地迎着阳光蓬勃生长、自然与生命在时间长河里交融的滩涂世界的大门。这粒盐,是黄海边上从海水中走出来、承载千年盐史的一座城市,也是作者沿着黄海湿地到范公堤上孜孜追寻的身影,这粒盐的背后,更是串场河、古黄河、灌河如一根根血脉串联起的滩涂大地,以及生长于此的人、自然和万物。
《滩涂地》是一曲献给滩涂、河流和故乡的叹咏调,也是一首向自然、大地和生命致敬的抒情诗。在《滩涂地》一辑,作者用充满诗性的语言,还原和呈现滩涂地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生命万物,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大河边》一辑则是一部大河人家和心灵故土的变迁史,作者以深情丰厚的笔调,追溯和回顾大河边上寻常人家的悠悠过往和淹没于历史尘埃的璀璨花火,感叹一条条河流的命运,回归浩大的精神原乡。
姜桦出版过《大地在远方》《灰椋鸟之歌》《纪念日》等多部诗集,故乡、大海、河流、滩涂、故乡,都是他咏唱的对象,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充满海的气息、陆地的气息,更有生活的厚重和情感的丰盈。写诗的经历擦亮他的感官,使他以敏锐的视觉和触觉以及强韧的主观精神观察、感受着滩涂、河流和大地上细微的一切,让他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找寻到内敛与奔放、清丽与深沉、古代与当下之间的平衡,使他的散文在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的基础上,融入诗歌中密度、速度和词汇上的无可替代性的特点,创作出极具滩涂特色的“诗人的散文”。他在多篇散文里简洁而清晰地阐释着“诗人使命感的形成”,如他自述“这块独一无二的滩涂大地,使我的诗歌既有盐的结实,又有大海的开阔;这块土地,让我写出这些有根的诗!”那般,故乡的大海和滩涂成就着他的诗歌,而他在使命的召唤下,不断在用诗歌和散文去成就故乡的大海和滩涂。
诗人的散文是记忆的回望,也是激情的自传。《滩涂地》的每一篇文章都跟他的观察、行走和感受相关,《一粒盐》中有历史的悠远、味道的醇厚,还有血性的风骨,他不断行走和找寻,走进滩涂,走进河流,走进海盐博物馆,不断感悟大地安静千年的心,关注滩涂上不断生长的历史;他在《滩涂地》感受着一种水意蒙蒙的气质,那是流水奔腾的时间积淀而成的厚重,是世世代代人们用汗水浇灌出的幸福、也是晨雾弥漫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串场河讲述的不仅是东部黄海沧海桑田的日月变迁,更串联起一个个正在消失的地名。”河流是一片土地历史的传承,生活在串场河边的人们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同的故事,长留于此的人物和事件在历史长河里不断成长。当走进生养他的沙淤村,大地、河流、星空的记忆开始复苏,童年、亲人、成长刻在他身上的“胎记”,在岁月之河的冲刷下,变得愈发清晰。
《滩涂地》是作者用文字留下的对滩涂和河流的见证,刻满滩涂、自然和故乡的印迹。我们或许无法向他那般摊开手掌,向滩涂地倾述世界的最真实可靠的秘密,但可以在每一粒盐、每一段追寻路上细细雕琢渐渐消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