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蕾 李民峰 韩丽萍 孙伟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此话题引起了我省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最新数据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61.1%为个体户或工作在私营企业、非国有控股的其他股份制等企业。稳“中”关键在稳就业,扩“中”关键在增企业。
在李岩松代表看来,政府首先要做好“加法”,大庆要放大比较优势和既有产业优势,对接全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油头化尾”等优势板块,做强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88条产业链做强职业技能培训,吸纳更多群体稳定就业。其次做好“减法”,在住房、社保、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降低支出成本,吸引农民变市民、流动人口成为常住居民,切实提升新市民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第三做好“乘法”,加强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孵化器等平台建设,打好税收、金融、科技等叠加激励政策组合拳,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变身“小老板”,以创业带就业,用优质的营商环境激发乘数效应。
张起翔代表则从利用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共同力量增加收入提出见解。哈尔滨市要将居民收入增长建立在振兴发展的牢固基础之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改革方向,坚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事业单位工资调控体系,每年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收入合理增长。
农民经营增效是龙江广阔田野上正在进行的生动实践。李广丽代表介绍,她所在的鸡西市麻山区麻山镇龙山村,依靠生态优势大力种植绿色农产品,通过组建“龙山村生态农产品销售”微信群销售村里农产品,帮助村民不出家门腰包就鼓起来。
就如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张起翔代表提出,要从政策供给、营商环境、低保提标等多环节发力,创造条件提升群众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努力缩减居民收入的群体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