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静
3月的黑龙江,白雪还覆盖着黑土地,可有一些种子,早已从这里南下,在海南省生根发芽。
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的东北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有一块稻田已经到了分蘖盛期。
“这是经历了一次完美太空旅行的水稻新品种‘东富138’。”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遗传育种团队成员、副院长王敬国介绍,2022年12月4日,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东富138”成功着陆。重新回到黑土地的“东富138”,经历了短暂的身份确认,2023年1月3日,它飞越4000多公里,来到了三亚。在经历了浸种、播种、插秧等一系列农事操作之后,“东富138”健康茁壮地生长。
“再过两个月‘东富138’就可以回到东北农业大学和双河农场,在最初培育它的黑土地上,把它在太空中积累的变异呈现在世人面前。”王敬国对那一刻充满期待。
在黑龙江,还有很多种子像“东富138”一样,在“北战南征”中完成自己的创新历程。
“寒地水稻一年一熟,想要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必须保证高产,同时兼顾优质、抗病、耐寒等诸多特性,但想要将有利性状结合起来绝非易事。”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聂守军研究员介绍,黑龙江省的育种专家们通过不断创新,打破技术瓶颈,选育一大批优势明显的寒地农作物品种,仅2022年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就达424个,其中作为该省单产水平高、稳产性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审定数量占一半以上。
聂守军代表说,“北战”,就是筑基垒台、“打熬筋骨”的过程。多年来,寒地水稻育种工作者们通过利用亲本性状互补原理,创建了快速聚合有利基因的育种技术与鉴定体系。通过对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压力选择,创制出一批具有特异性的早粳稻新种质并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丰富了寒地水稻遗传多样性,构建核心资源库,为当前新品种选育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目前基本实现了种质资源自主可控。
同时,聚合常规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手段,通过同步改良多个复杂性状,突破寒地水稻多性状聚合难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具有寒地特色的高效、精准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促进育种技术提档升级。
“如果说‘北战’的‘打熬筋骨’,是为了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那么‘南征’则是加代育种,‘旦种暮成’,帮助这些品种加速‘成材’。”聂守军说。
南繁基地的核心功能是加代育种,虽然只有一个环节,却起到了“育种加速器”的关键作用。据了解,南繁加代繁殖,育种年限可缩短三四年,育种周期缩短1/3至1/2。
时间就是效率。通过加代缩短育种周期,大大加快了新品种选育的进程,对促进种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年的“北战南征”,不断推动寒地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一个个突破性品种脱颖而出。聂守军团队以绥粳4号为母本、东农424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绥粳309”就是其中之一。“近两年累计推广近100万亩,增产稻谷近4.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3亿元以上,2023年被推介为黑龙江省主推品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所以我们将耐盐碱水稻育种也加入研究方向。”聂守军说,“向盐碱地要产量,开展大面积的耐盐碱鉴定、产量鉴定和品质鉴定,力争选育优质稳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使寒地盐碱地得到有效利用,为推动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丰收的稻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