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记者 张宣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定期通过“天地连线”为同学们带来“太空授课”。这其中,就有航天员汤洪波上过的《种太空红薯》,伴随汤洪波从老家一路飞上太空的“小红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已经发芽。
红薯,又叫甘薯,它不仅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也是加工产品极为丰富的原料作物。在空间站里,它是太空种菜的重要作物;在地上,它是农民致富的“薯光”。眼下,正是北方薯区甘薯育苗的季节,在位于徐州的徐州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示范种植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培育出的优良甘薯已埋入土里进行育苗。
“甘薯是‘打不死的小强’,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徐州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甘薯理想的栖息地。”李强告诉记者,每年初春,研究人员会挑选优良甘薯品种埋入土里育苗。近年来,徐州市农业科学院育成多种优质甘薯品种如徐紫薯8号、徐薯37、徐薯48等,既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又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徐紫薯8号产量高、花青素含量高、适应性强,是推广面积最大的紫薯品种;徐薯37淀粉含量高、品质好、适合加工;徐紫薯3号则被引入云南种植,称为“云紫”,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提到近年来甘薯科技创新的成果,李强娓娓道来。在省内带动数万户农户致富的同时,李强还带领团队走出省门,通过产业帮扶和精准扶贫帮助当地百姓摘掉贫困“帽子”。仅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白石岩乡,甘薯种植面积就由原来的5000亩扩大到15000亩,直接带动132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甘薯以外,徐州市农业科学院还育成了“徐麦”“徐稻”“徐豆”“徐花”等一大批优良农作物品种,如“徐麦44”创下徐州小麦高产纪录,亩产达786.9公斤;“徐豆23”的蛋白质含量达48%;“徐花29”作为鲜食花生可以直接带壳煮着吃,广受周边居民青睐。“我们将继续加紧种植资源的收集,加大育种技术的研发力度,并花大力气建立繁育体系,为种子打造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李强说。
今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李强已经准备了围绕种业安全、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建议。“今年全国两会我提出《关于加快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中心建设助推种业振兴的建议》,推动测试中心早立项、早建设、早发挥作用,让更多中国好种子生根发芽。”李强说,参会前,他征求了植物品种选育人员、植物品种测试人员的意见,了解到目前由于测试容量和人手不足导致申请品种保护周期长,一些名特优物种还没有列入保护名录。“这会影响到高效物种无法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李强说,加快测试中心的建设,将会提升植物品种权保护意识,促进原始创新。
“绿油油”的甘薯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