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一杯好牛奶,有颗“中国芯”

□《内蒙古日报》记者 韩雪茹

内蒙古作为许多航天器起飞着陆的温暖母港,与太空育种有着“不解之缘”。从2008年首次将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原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的甜菜种子送入太空,到2016年荷斯坦奶牛、三河牛、乌珠穆沁羊、阿尔巴斯绒山羊、中国梅花鹿5种内蒙古优势畜禽的体细胞随实践十号卫星进入太空,越来越多的内蒙古“种子”开启太空之旅。

种业是农牧业的“芯片”。提高乳、肉、粮单产水平,除了靠改善地、水、肥、饲等条件,还要在农作物、畜禽育种上取得更大突破。

一粒种子,遨游太空后会发生什么?

从马铃薯、大豆、向日葵、中蒙药材、牧草等内蒙古特色优势作物完成太空之行到优质种质资源服务于农牧业生产,航天育种在助力种业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产量到品质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

内蒙古地处“黄金奶源带”,是全国最大的奶业生产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奶罐”。全国每消费5杯牛奶中,至少有1杯来自内蒙古。

奶牛好,牛奶才好。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看来,在现代奶业发展中,奶牛良种是奶业生产的根基,优质高产奶牛直接影响着奶源供应。作为“乳业国家队”,蒙牛集团围绕“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发力,按照“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思路,创新驱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我们着力提高牧场养殖管理水平,强化牧场自繁能力。另一方面,蒙牛集团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依托性别控制技术、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奶牛。蒙牛集团旗下现代牧业与首农集团强强合作,成立现代奶牛种业科技公司,在育种核心群构建、基因组选择、胚胎生产与移植、优质冻精推广及种牛自主培育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史玉东说。

用“中国芯”打造一杯好奶,蒙牛集团加大力度建设产业园区,增强国内自繁奶牛供给能力,带动内蒙古奶业快速发展。

史玉东介绍,“十四五”期间,蒙牛集团将启动“万吨奶”计划:计划至2025年推动新建44座牧场,目前已建成21座,在建牧场21座,规划筹备中2座。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8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达到15家,农作物良繁面积达到130万亩。2022年,内蒙古建成60个“看禾选种”平台,举办4场“赛畜会”活动,推动良种进场入户。

今年,内蒙古着力育企延链,想方设法培育龙头企业,既支持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大企业“双牛鼎力”,也支持更多乳企、肉企、薯企、绒企在千里草原“百花齐放”,全力推动乳肉薯绒产业链做大做强、玉米千亿级产业做精做强。

蒙牛集团现代化牧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