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龙江振兴最大增量

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物联网平台展示。 本报记者 蒋国红摄

□本报记者 彭溢

数看亮点

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1.4%;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05家,同比增长31.67%;

研发(R&D)经费达到194.6亿元,同比增长12.4%;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个、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84家;

举办重点科技招商活动48次,签约额543亿元。

2022年

科技创新交出亮眼成绩单

过去的一年,全省科技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打造龙江特色的创新体系,培育壮大振兴发展新动能,推动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为龙江振兴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谋划重构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七个”体系,即构建使命和任务驱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原创导向的科学研究体系、高效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企业主导的成果转化体系、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内外贯通的开放创新体系、运行顺畅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出了具体推进措施,实施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区域创新载体集聚资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全社会创新文化培育“七项工程”。

——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链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各阶段共性、关键科技问题,全链条一体化谋划布局,将原有计划体系优化调整为五类计划。科技攻关成效明显,共组织省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引导重点科技计划项目881项,资助经费4.055亿元,预计研发新技术、新产品490余项,带动新增营业收入70余亿元。38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成功揭榜,带动企业出资2.36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出台《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高校、院所、企业三个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2022年成果产业化项目新增经济效益50.7亿元,其中200万元及以上项目141个。建设省科技成果库,汇集入库成果6510项、在研项目2572项。建设省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平台,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1.4%。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项,其中9个项目获创投机构投资,项目实施期预计新增收入32亿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个、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84家,实现技术合作开发签约金额5.15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保持快速增长。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20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05家,同比增长31.67%。省市联合为825家企业研发投入奖补4.43亿元,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8.1%,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提升2.5个百分点。省级科技专项资金10.47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占当年专项资金69.35%。首批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四市布局7个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全省评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家,25家孵化绩效突出的孵化载体获奖励支持。新增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全省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52家。黑河市启动离岸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基地建设。哈工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建设。深哈产业园带土移植引进人才模式得到科技部交流推广。举办重点科技招商活动48次,签约额543亿元,引进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等140个。

——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获批。动物疫病防控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农高区获国务院批复并启动建设。智能农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获科技部正式批复。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持续优化,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全省新备案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省重点实验室15家、野外观测站8家、新型研发机构6家。37家绩效突出的创新基地获资金奖励。对晋升5位以上的大庆高新区给予奖励。综合评价13个市(地)、67个县(市)创新发展情况,对排名前三的哈尔滨、大庆、牡丹江和排名前十的县(市)予以资金奖励,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

——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出台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4项政策,形成“1+9”科技政策体系、100条具体支持举措,包含了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支持。其中,新型研发机构、高企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力度在全国位居前列。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积极性普遍提高,科技创新支撑我省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2023年

龙江科技创新这样干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省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部署。以创建“一流创新体系、一流创新能力、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线,坚持八个“聚焦”、八个“着力”,围绕科技攻关、平台载体建设、人才集聚、深化科技改革等重点任务出实招、谋实策、见实效、创实绩,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8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快速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标,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聚焦提升整体效能,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持续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体系化提升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市地、高校、院所力量,推动“7个体系”实现整体联动。注重发挥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筹备召开全省创新发展大会,制定出台新时代加快创新龙江建设意见。发挥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作用,推动高效配置全省科技资源。

聚焦“4567”产业需求,着力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统筹部署科技计划项目,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路径,形成有序覆盖、高效聚焦、梯次攻关的新模式。突出攻关重点,紧紧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实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专项,组织高端装备、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专项。谋划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争产出一批原创性攻关成果。强化项目组织,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导向,推行“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企业牵头承担重点攻关项目100项左右。优化项目管理,强化科技咨询,不断提升科技攻关效能。

聚焦发挥整体功能,着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布局,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平台支持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功能,服务高质量发展。争取一批国家级平台,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取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推动大型铸锻件和大豆等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省级平台,围绕“4567”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快谋划现代农业和能源领域省实验室。强化省级平台管理,探索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管理新模式,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开放共享的平台体系。

聚焦打通“最后一公里”,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树立科技项目、科技平台、创新载体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鲜明导向,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果。继续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和高校、院所、企业三个专项行动,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服务,力争转化科技成果500项。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建立高校、院所、企业、园区、中介机构、投资机构对接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库、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平台建设,力争年度汇集全省科技创新成果10000项。分类评价成果,助力企业供需对接,提升成果转化效能。调动各类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围绕重点产业谋划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攻关联合转化项目150个以上。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成果服务体系。依托省工研院推进高质量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聚焦支撑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创新引导和对接服务,引导高校、院所、企业融通创新,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抓好三个一批,继续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市(地)督查,加快认定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着力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400家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开展“高企清零”行动。强化推进力度,加快市县清零进程。强化服务支持,全面落实研发加计扣除、高企培育保障金、科技创新券等惠企政策,推进精准培育服务。健全孵化体系功能,加快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力争毕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推进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打造新技术新产业孵化培育策源地。

聚焦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以国家级自创区、农高区建设为引领,提升地区和各级各类高新区、专业园区发展能级和水平。高水平建设哈大齐自创区,围绕“四区”定位,支持引导自创区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努力实现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780亿元,同比增长12.5%的年度目标。高质量建设佳木斯农高区,推动农高区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科创中心建设和招商引资引智,提升建设成效。突出特色,发挥各市(地)人才、技术、产业、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打造一批以哈大齐自创区为代表的创新发展高地。推动哈大齐自创区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大庆和齐齐哈尔片区央企地方协同发展新模式,支持哈尔滨片区建强深哈产业园,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进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在自创区内加快建设。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合作。

聚焦发挥人才潜能,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人才与创新平台、科技任务一体布局、一体发展,培养、稳定、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不断优化人才评价,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潜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继续实施龙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划,以“人才团队+科研项目+资金”方式重点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质量选派一批农村和企业科技特派员。持续为科技人才减负,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为青年科研人员增机会、减负担,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聚焦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在体制改革、政策保障、营造环境上下功夫,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推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全面落地,完成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加快修订《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研究制定科技奖励实施细则,适时启动省科技奖评选工作。组织开展政策“回头看”,动态调整完善创新政策,推动市(地)、高校、科研院所立足实际打通政策堵点,努力实现政策精准“滴灌”。创新出台新政策,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搭建重大项目监管平台,发挥高端智库和专业机构作用,开展科技评估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全面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①哈尔滨凯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水务产品在生产中。

②黑龙江瑞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铁路通信信号智能电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介绍燃烧试验平台。

④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提取菌种。

⑤哈尔滨耐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视觉机器人在进行发动机缸盖表面缺陷检测。

本报记者 彭溢摄

⑥科友半导体自主研制的自动化长晶炉在生产碳化硅晶体。

见习记者 周姿杉摄

⑦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的白鹤滩电站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安装现场。

本报记者 郭俊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