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依兰 邀八方客商赴春日之约

□文/摄 马子涵 胡春风 本报记者 白云峰

春风渐起,春日盈盈,依兰县本着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真诚,秉持聚焦发展、昂扬向前的热忱,展乡村产业成果,揽八方客商,共赴一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乡村产业推介的“春日之约”。

在依兰县日前举行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展示交流推介会上,全县9个乡镇依次推介了本地域的优质特色农产品,30多位企业家参加了展示交流推介会,深入挖掘乡镇资源优势,加快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打造产销对接、招商引资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置身琳琅满目的乡村产品展厅之中,黑土情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台前冒着热气的金丝糯鲜食玉米惹得企业家们纷纷驻足品尝,抢着下单。“不是我自卖自夸,我们的玉米无化肥、无污染,纯天然绿色种植。希望通过这次推介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好产品,让好产品走出去。”社员赵金翠全力向大家推荐着自家的玉米。

展厅中展示的近百种农产品吸引了众多企业家的目光,收获了企业家们的“橄榄枝”。“依兰的优质农产品质量过硬,值得合作。”哈尔滨正阳万国优品汇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斌表示,农产品质量优、价格很实在,希望借助电商渠道推广至全国,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到优质农产品。

“收获满满!依兰的高质量农产品,正是我们需要的,希望多合作,多交流。”哈尔滨老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红与依兰县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她表示,作为食品行业,他们会通过“老哈”的渠道,将依兰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全国消费者都能吃到黑龙江的优质绿色产品。

“通过此次展示推介,了解到依兰县拥有这么多丰富的优质农产品,非常震撼。”带领众多企业家参会的哈尔滨市委统战部专员周岩表示,在交流推介中寻求合作机会,加强联通与产销对接,能让更多的依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依兰县的9个乡镇推介了本地域的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三道岗镇的长岭子粉条远近闻名,道台桥镇的芽豆种植形成规模,永丰村的老字号“张家油坊”名闻遐迩,愚公乡的万寿菊种植面积2150亩,江湾镇全力推进2000亩赤芍种植……“我们依托三条旅游经济示范带,推出‘探秘世界奇观、畅游绿水青山、体验朝族风情’民族特色旅游,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振兴。”迎兰乡党委书记徐立星介绍说。

依兰生态优良、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我省唯一一个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县。326万亩耕地种植品类丰富,在发展乡村农林产业上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产业兴旺、各具特色。经过几年持续推进,乡村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现有蛋鸡存栏量12.5万只、鹅存栏量7万只、肉羊饲养量28万只、肉牛饲养量7.5万头、生猪饲养量28万头,食用菌达1020万袋,北药种植面积突破9万亩,特色大豆种植38万亩,红松果和大榛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依兰大米”“依兰红菇艹”“依兰冰糕”等“依字号”“特字号”“绿字号”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记者了解到,除了优良的生态和丰富的资源,依兰县乡村特色产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壮大起来,离不开全县种养大户和合作社发挥的巨大作用。“近3年来,我们憋了一股劲儿,用韧劲、冲劲和闯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可以说,依兰县的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迎来了发家致富的‘春天’。全县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要继续保持现在发展势头,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全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引领全县乡村振兴发展。”依兰县委书记陈宇辉说。

目前,依兰县正与北京市的几家饭店进行深度合作,一系列“依字号”的优质农产品将进入京城市场;依兰县已建成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今后将再新建两处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为深度合作发展肉牛养殖加工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依兰“寒地香米”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品牌,市场销售好。今后,依兰县将全力把乡村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大做强,让农业更高效、农村更宜居、农民更富裕。

①②③④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