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铁:中国“最美铁路人”是这样炼成的

□韩玉皓 李敏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联合举行的2022年“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1名来自全国的铁路职工获此殊荣。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值班站长马如铁站在领奖台上,鲜花、掌声纷至沓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这份荣誉是大家的!我是代表哈尔滨局全体职工来领这个奖的。”

彻夜坚守,为了中欧班列的畅通

时间回溯到2022年除夕之夜,边城满洲里,气温已降到了零下39摄氏度,一天里最冷的时辰到了……

举国欢庆的除夕之夜,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站满洲里站,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运输景象。机车穿梭的风笛声,列车疾行的轰鸣声,对讲机里的联控声,交汇在一起,响彻夜空。

“报告,准轨西场168号道岔被雪盖住了,信号不显示!”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发车的一趟中欧班列,正在紧张的调车作业中。岔尖夹雪饼了,关键时刻的关键的位置,决不能“掉链子”。

“好,我们马上到!”满洲里站运转车间二班值班站长马如铁把对讲机揣进怀里,抓起棉帽子,带上两个同伴,迎着风雪奔向故障现场。风力除雪机派不上用场,马如铁和两位同事就用钩铲挖,用铁锹抠,一点点往外清除雪块。为了防止再夹雪,道岔在来回扳动,就这样干了一个多小时,岔尖的冰雪终于被彻底清理干净。

新年的钟声敲响,熟悉的风笛声再次响彻边关,一趟中欧班列驶出国门。彻夜未眠的马如铁,望着疾驰而去的列车,开心地笑了……

从新学徒到“活地图”

1979年,马如铁出生在一个“铁路世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都是铁路人。太爷爷为他起名“如铁”,不但有铁路的意思,更希望他能像“雄关漫道真如铁”那样长大后百炼成钢。后来,马如铁不但进入了部队大熔炉历练,之后还成了一名优秀的铁路人。

回忆起自己上班后的第一个春运,马如铁至今记忆如新。有一天后半夜,马如铁跟着师傅张海鹏去给列车排风。他走在前面不停地弯腰作业,师傅紧随其后,一边叮嘱一边复检。

“停!车辆没缓解!”跟在身后的张海鹏发现了问题。当时,室外气温已降至零下28摄氏度。张海鹏双膝跪地,摘掉右手外层毛线手套,迅速将其套在风管口,紧接着低下头对着风管口吹气。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直到确认制动状态转为缓解,他才抬起头。顷刻间,他嘴角边的皮被冰冷的风管生生粘掉一层。“这里是口岸,出现一丁点儿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国家形象。”张海鹏不顾疼痛,厉声训斥。马如铁羞愧难当,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那一刻,师傅跪在地上的样子深深刻进了他的心里。

从那以后,马如铁认认真真当起学徒,无论是“归拢”铁鞋,清扫道岔,还是当制动员的两年,样样活干得板正。每日穿梭在线群里,马如铁一人怀抱好几双大铁鞋,也不觉得累。每天走路都在2万步以上,实在太费鞋了,他干脆到车站对面挂马掌的铁匠铺,给自己的鞋“挂掌”,可是没几天还是被磨掉了。

就这样主动被师傅们“呼来喊去”,马如铁对站场地形地貌了解的一清二楚。工余时间,他就背《技规》《行规》《站细》,默画站场示意图。一年后,满洲里站7个站场、34条调车线,哪条线有多长,哪个岔子夏季容易被水泡、哪个岔子冬天容易被雪埋,什么地方有水坑……他了如指掌,成了同事们口中的“活地图”。

身上藏着两件“宝”

大家都知道,马如铁身上藏着两件“宝”,一本翻烂了的“规章”,一本油渍渍的笔记本。

为了能学到更多的业务知识,马如铁没事就“溜进”调度台,让调车区长把怎么安排作业的诀窍教给他;然后又跑去向信号员学习怎么放车、怎么排列进程……大家逗他:“‘十万个为什么’,你今天想问啥?”

正因为这股学习的韧劲儿,马如铁多次在车站举办的调车表演赛上拿下前三名的好成绩。2009年,他获得了连结员全能项目第一名;2012年又拿下调车长全能第一名,被评为车站的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

创立“五优先作业法”

2016年12月,马如铁走上运转车间二班值班站长岗位。到了2020年,面对中欧班列进口煤炭、矿粉品类集中到达,散堆装货物阶段性积压、站内保有量增加的难题,马如铁一有空就到现场琢磨,动态掌握班列开行方案和机车调配运用情况。不到一周时间,他终于摸清了情况,并向车间主动请缨,要领着班组骨干成立 “特日调车组”。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现场,马如铁发现只要取送车的调车作业进度能够跟得上,每个换装场区的换装作业,一昼夜就可以多干一到两批。他向车间和站里反馈情况,在与机务段协调后,交接班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到15分钟,每次试闸再提前5至7分钟。

与此同时,马如铁对班组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人员进行“大动员”,要求一切从速。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如铁最终总结出“五优先作业法”,即对中欧班列优先解体、优先配送、优先挂运、优先编组、优先开行,真正实现了中欧班列安全畅通。10年来,累计从该站驶出国门的中欧班列近2万列,满洲里站也实现了无一起因中方原因,影响班列正常开行的问题。

马如铁说:“国门之下无小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钩一调,都要体现中国标准、中国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