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乡愁续文脉

读《探访中国古村镇》

《探访中国古村镇》/王喜根/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

□钟芳

迄今为止,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又有多少?资深媒体人王喜根,怀着一份探究之心,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欣然走进全国300多个古镇古村落,本着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写作宗旨,撷取了其中100个古村镇的文物保护故事,最终汇成了《探访中国古村镇》这本沉甸甸的大书。

中国的古村镇,常被人们称为“最后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历史悠久,还寄寓着国人一份浓浓的乡愁。许多古村镇,虽然满目疮痍,却见证着历史的兴亡和时势的更替,有的还观照着一地一域的发展变迁。因此,保护好这些古村镇,责无旁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就曾言:“不管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还是传统村落保护,都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它们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可能失传或消亡。我们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等不起也拖不起。”的确,古村镇的保护刻不容缓,它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也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这场文保事业中,使那些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珠,继续摒发出夺目的光彩。

全书不仅选取了安微南屏古村、江西婺源、镇江西津渡、云南束河古镇、天津杨柳青、江西茅台镇等响誉中外的名村镇,进行重点剖讲;而且,还依据它们的南北分布,从中选取了浙江深澳村、广东南澳岛、福建埭尾、山西郭峪古城等一些并不为人知的古村镇,一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作者认为,拯救古村镇不但要注重对诸如老街老屋、古迹遗存等物质方面的保护,还要尽力挖掘古村镇在精神质地方面的深厚内涵,注重传统文脉的弘扬和传承。同时,针对这些古村镇所衍生出的民风民俗、地方戏曲、传统工艺等非物质遗产,也要本着工匠精神,好好地将这些非遗艺术发扬光大。

书中,作者结合众多鲜活事例,热切讲述了有识之士和文化商人,无怨无悔投身于古村镇保护的故事。将他们在拯救和修缮古村镇中的好的经验和方法,一一进行推广和宣介。他举例说,最具典型意义是宁夏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当年,著名作家张贤亮出于对这个西北古村落的敬重,在昔日落寂的古遗址上,毅然兴建了这座集旅游、影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城堡,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得以存续。还有安微的宏村,原本村中的部分古建筑已年久失修,呈现出一派萧瑟之气。后来,企业家黄怒涛慷慨解囊,将古村修饰一新,使昔日的无名小村有了名,成功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古徽文化大放异彩。同样令人感动的是,中国民营书店品牌“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抱着让文化反哺乡村的宏愿,先后在安徽碧山村、浙江戴家山云夕村、浙江松阳陈家铺村等地建起了十个乡村实体书店,使古老的乡村文化,在每一个偏远的村镇得以复兴。正是得益于这些人的倾力付出,终使那些式微的古村镇,在一场场重塑再造和转型升级中,华丽转身,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成为纾解乡愁续文脉的光辉典范。

值得深思的是,作者一方面对古村镇的保护予以正面讴歌。另一方面,又以异常清醒和理性的态度,认真审视着古村镇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古村镇开发提供决策参考。自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公布了7批3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达到了6819个。作者由此呼吁,这些古村、古镇,就像是一串串宝贵的珍珠,散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亟待人们在充分认识其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能给予它们精心地呵护。书中,作者还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当下古村镇保护上的“四难”:一是整体保护难,二是严格按照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修缮难,三是与古村落共生共存的环境保护难,四是留住原住民难。并针对这“四难”,适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期待进一步完善保护古村镇的招投标程序,鼓励更多“文化商人”参与到古村镇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使浓浓乡愁能有效纾解,千年文脉能得到长久赓续。

古村镇,是维系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探访中国古村镇》为我们认清古村镇的价值,破解当下古村镇拯救和保护中的困局,开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良方,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