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娜 王艳萍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也能够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弘扬其精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价值观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概念,强调“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高度契合。
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相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礼记·中庸》讲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是中华民族最高的价值追求,强调万物和谐,和平发展。协和万邦的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践行这一天下观,中国人主张“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睦共处。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关切人的本质需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和导致危机的必然性,论证了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高度契合。
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一致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礼记·礼运》篇说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表达了古人对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科学社会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社会主义到来的必然性,并指向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推动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目标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高度契合。
人的道德观高度契合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遵循,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周易》中的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集中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人格。这一精神的另一层面是宽容、大度、和谐和大爱。张载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知识分子这一价值追求。在传统社会也形成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等政德观、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真正的人的道德性实现。恩格斯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真正人的复归。这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终极关怀和精神旨归,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高度契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