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黑土地保护 给出北大荒答案

□宋倬 丁宁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黑土地,大粮仓。

近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友谊农场(分公司)举行。会议发布了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成果和黑土地保护性利用“三江模式”“北大荒模式”。

论坛中,研发团队监测结果显示,1984年至2021年间黑龙江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

对于北大荒人来说,黑土地还意味着“饭碗”。76年来,北大荒人不断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措施。特别是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更是梳理归纳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侧深施肥、大豆分层定位定量施肥、保护性耕作、水稻旱平免提浆、等高种植、垄向区田技术等20项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黑土地保护“北大荒模式”。

侵蚀沟填埋变“粮田”

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最为集中的表现,综合治理侵蚀沟刻不容缓。每到秋收时节,各类大型机车联合作业的场景在北大荒的黑土地轮番上演,收获、粉碎、打包一气呵成,再将一个个打包好的秸秆装车运走,为填埋侵蚀沟做好准备。

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丘陵漫岗向平原区过渡地带的尖山农场,由于地势原因也一直面临着侵蚀沟的困扰。经过反复试验,农场探索出符合实际的秸秆打包填埋方法:先进行侵蚀沟整形,利用秸秆捆和黑土回填等措施治理侵蚀沟,同时在打包捆之间分段设格挡,不仅起到了固土滤水的效果,还能更好地修复耕地上的“伤痕”。

“2022年农场投资439万元,治理侵蚀沟55条,总长度达22公里。”尖山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徐立龙介绍,用秸秆再利用的方式治理侵蚀沟,成本相对较低,既实现了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又减少燃烧秸秆造成的碳排放和雾霾,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实现机车自由通过,提高机车作业效率10%,每亩可节约机械作业费12元左右,适宜推广治理中小型侵蚀沟。

白浆土科学改良变“高产田”

白浆土是一种障碍型土壤,薄薄的黑土层下,厚重坚硬的白浆层阻断了作物根系下扎和营养、水分交流,“旱时硬、涝时泞”,是三江平原地区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曙光农场第二管理区11号地是一块典型白浆土耕地,2022年,这样一块贫瘠又不适宜作物种植的耕地,实现了高蛋白大豆品种“东生22”平均亩产400斤的目标。

种植户石文江告诉记者:“因为产量低,我这块地10多年都没种过大豆,今年的产量一出来,比过去翻了一倍。”同样也是多年没种过大豆的周文学也有话要说,“这白浆地一改良,长势马上就不一样了,一公顷地实打实地增产一吨多!”

曙光农场68%的耕地都含有白浆土,为破解白浆土透水性差的难题,农场积极与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组联合技术攻关,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实现耕层白浆化程度快速诊断,采取心土混层机械改土、玉米茬深翻、大豆茬深松等耕作方式破除白浆层硬度,配合使用白浆土专用改良剂稳固后效,再结合秸秆还田与有机肥施用培肥耕层,筛选出适宜的优良作物品种,最终实现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丰产增效。

坡耕地由“三跑田”变“三保田”

坡耕地一直是黑土地保护重点实施对象之一,而旱田坡耕地由于长期采取直垄种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养分缺失,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自2019年开始,友谊农场与中科院合作,共同探索全国首例玉米坡耕地等高环播技术,利用智慧农业开展小流域黑土地系统保护课题,研发适于三江平原坡地的等高环播技术。

“等高环播技术融合了农业、土壤、遥感、水肥等领域多项技术,通常选取坡度小于10度、起伏地形相对规则、降雨较为集中、易形成侵蚀沟的漫川漫岗地区进行,利用卫星、航空器测量地形,标记好等高线,再用专业软件确定等高度垄线曲度,应用智能农机具自动导航将直垄改为横向曲线垄种植。”三江示范区项目组成员李浩介绍,根据田间布设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和土壤流失监测设备实施精准施肥,可实现地表径流量降低60%、土壤流失量降低80%、化肥施用量减少15%、提高作物产量超过5%。

2021年以来,三江示范区项目组集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先进科技,在集团4个分公司16个农场建立核心示范区2.78万亩,基本覆盖三江平原各种地形地貌的黑土耕地,累计辐射推广面积达3190万亩。

北大荒,这个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的大粮仓,在示范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难题上,给出了“北大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