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学专业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

□ 肖玉杰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国际私法学专业的涉外法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私法学专业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对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满足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探讨国际私法学专业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为国际私法学专业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国际私法学专业的涉外法律人才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主要以考试为主,难以满足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需求,导致学生对跨国事务和国际形势的理解程度不够,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不足,看待问题缺乏国际视野。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能力不足,包括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专业沟通表达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等。第三,专业知识不足。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注重法律理论的讲授,而对于国际私法学的专业知识教育不够。学生的知识体系大多还是以国内法律知识为主,国际法、域外法及法律相关学科知识欠缺,解决涉外法律问题的专业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近几年兴起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该模式的构建要求明确以下几类问题,包括如何吸收引进外国优秀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如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发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作用;如何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知识和能力;如何保持法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国本色,让学生在学习大量英美法课程后仍然能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

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内容

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涉外法治人才需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武装自己,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法律实践,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家国情怀,才能在解决国际争端、制定国际规则方面以更好更高的水平维护国家利益。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使命感,如开设法治思想课程、聘请外交官和相关专家开展讲座等,分享维护国家利益的真实案例。同时,针对赴外交流学生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和教育,如开展专项研究、制定专门工作方案等方式,运用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定期汇报、专人负责等措施,时时关注赴外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学生内心。

借鉴中外人才培养标准,弥补自身不足。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重吸收中外双方人才培养标准的长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获得双方高度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是实现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的坚实基础。制定具体的课程和学分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课,还应选修一定的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的通识课,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将课程设置多元化,包括国际私法实务、国际商事诉讼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以及国际私法研究前沿、国际私法理论等基础性的课程。在了解外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不断进步和完善,以期提高国际私法学专业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标准。

构建国际化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知识面。涉外法治人才应具备较全面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处理涉外法律问题。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首先需要打好学生的中国法基础,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保留法学核心相关课程,保证学生中国法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其次,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应该着重填补英美法系和法律英语的知识空白。英美法系在国际法律界应用比较广泛,不仅被应用于美、英及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同时也是联合国国际法基本规则的构建依据,而法律英语是以英美法为载体的。因此,在学习国外优质培养经验时,应注重对英美法的引入。最后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加强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例如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使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意识与水平。

提升综合涉外服务能力,联系经验与实践。现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涉外服务能力,需要构建一条完善有效的路径,以课堂教学为起点,贯穿课外实践,最后落脚于科研交流,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创新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如“苏格拉底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模拟庭辩、专业性沟通表达训练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创新性、国际化,使之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法律人才提出的各种要求。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课外实践,通过开展法庭模拟比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和辩论技巧。

打造更高水平教师队伍,保证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是授业解惑,在国际法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传授法律实践经验,培训学生实用的法律技能,分享职业发展规划,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真实的”法律世界。为此,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较专业的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应全面、具体,培养专家型教师,打造熟悉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具有较开阔的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制度、外语水平较高的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共同设立研究中心,支持教师和学生申请课题,定期开展论坛和讲座等。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法治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国际私法学专业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明显优势,如延长了人才的培养周期,使人才更具可塑性;提供了涵盖更多部门法的培养方案,为满足各个领域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基础等,能够为各高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