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安 探访国家级传统村落

三面环水的小朱家村。

小朱家村一角。

□文/摄 本报记者 吴利红

4月初,住建部、财政部公布了今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牡丹江市宁安市入选。截至目前,宁安市有9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如何?在保护过程中,是如何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前,记者来到宁安市走访传统村落,一探究竟。

传统村落占全省的35%

宁安沉淀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是全省传统村落的富集地之一。这些传统村落多形成于清代、民国时期。江西村于2014年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哈达村、英山村、勤劳村、响水村、瀑布村、上官地村、小朱家村、明星村于2022年列入中国第六批传统村落。

从古色古香的上官地村村门进入,纳入视野的是错落有致的农房和村路两侧摇曳的绿植。临街院墙上,画有不同风格的图画,展示和谐团结的村民生活。

相传,上官地村因唐渤海国时期外国使节上等官员在此驻地而得名。村北侧是由红褐色火山石形成“火龙山”,南临1300年渤海国皇城后花园“玄武湖”。

近年来,上官地村对村落严格进行保护利用,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打造集休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和特色民宿为一体的玄武湖农业公园项目。

与上官地村相距十几公里的小朱家村,三面环水,紧邻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

从小朱家村形象建筑——牌坊式村门入村,看到村内街路全部硬质化,村民车辆停放在生态化停车场内,1400米长的景观边沟,可眺望三面环于水中的村貌,村屯进行绿化和香化。

勤劳村在1918年初建村,最初称为古家子村,1950 年,更名为勤劳村。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已完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住宅改造和保护与修缮工作。走在村里,满眼是文脉浓郁的民族元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9个村落具有不同的历史特色和文化韵味。针对传统风貌建筑集中连片的村落,宁安市住建部门重点进行传统建筑风貌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

“产业赋能”村民生活富足

对于传统村落发展,宁安市一直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传统村落实际情况,分级分类对重点项目进行统筹和安排,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截至目前,宁安市在传统村落保护、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领域实施项目39个。

可追溯到清朝年间形成村落的明星村,是纯朝鲜族构成的村落。曾是一片荒凉之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垦几百公顷的稻田,伴随水稻品种不断优化,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水稻产量连年增,村民生活富足。“不少外地亲属都羡慕我生活在这样的村里。”一位朴姓村民说。

如今,小朱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今年97岁的王光友、田桂兰两位老人在村里生活一辈子,谈起现在的生活都感到很惬意。“每月村里给补助钱,如今五世同堂哦,很满足哦。”田桂兰说。

宁安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并以优质稻米、文化旅游、特色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开展朝鲜族“流头节”响水大米“开镰节”英山村“松茸节”等节庆活动,突显村庄独特文化,在保护中将传统村落资源优势转化为传统村落致富的门路、增收的渠道。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走深走实

据介绍,上官地村借助入选传统村落的机会,依托响水石板米产业和旅游资源优势,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努力打出亲情牌,为更多的返乡大学生创业提供空间和舞台。

这两年,村里年轻的创业群体将小朱家村的美丽村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特色农产品搬上互联网,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升了以“石板大米”为代表的小朱家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到目前,共举办了三届渔猎节,打造了国内首个以冰为主题的特色乡村,声名鹊起。

目前,省住建厅正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发展工作,做好国家住建领域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宁安市正在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全过程监测。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完善传统村落档案,并于9月底前完成挂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