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练习曲》

作者陆少平

文学之火永不熄灭

一本小诗集《练习曲》入选“野草莓”丛书,作为有着超过40年学习写诗经历的写作者,我感到非常荣幸,对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为什么诗集起名叫《练习曲》呢,我觉得在学习写诗的道路上,也要不断练习,不断打磨,像钢琴家每天的弹琴练习,像书法家每天的习字一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体悟。此外,我觉得诗歌是我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我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把握刹那,因短暂而持久。

我想,文学之火不会熄灭,我们都不会放弃手中的笔。

因为热爱,能够让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真、发现善,能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盎然诗意。

在不断地写的过程中,我们的所想所思能够反映时代,能够折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我们会离心中的理想越来越近,也许会触碰到艺术的绝对真理。这也许就是文学赋予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人的人生意义。

评论者宋宝伟

温婉含蓄的诗意生成

陆少平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诗坛的诗人。她一直坚持素雅轻柔的写作调式,在不同代际以诗见证着时代新变。上世纪80年代,以朦胧诗为先导的新诗潮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陆少平作为大学生校园诗人乘势而上,开启诗歌慢跑,在诗歌征途上步履坚实。作为在校大学生出版诗集《一个女大学生的情思》,获得广西首届壮族文学奖,曾为推动中国新诗的多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诗纯净、质朴,不事张扬,从生活的经历和具象的情境出发,我手写我心,是从生存现实的物象、事象开始,不断走向诗的深度。诗人以小见大,善于以细腻的笔致拨动诗思的亮点,灵动、闪烁,以敏感的心性触角捕捉那些生命深处的独特感受,进而达成了既恰切表现生活又有所超越的诗意境界。

陆少平对于诗性含蓄的追求大致是意象化与内心独白二者结合的方式。意象化是诗歌文体的重要支撑性因素,在诗的思维方式中占有半壁江山,它既有传统诗学的“立象以尽意”,又有西方现代派的象征与隐喻精神。

在意象的选择上,诗人多是以事物为寄托,来拓展自我的主观世界。她的诗既有深度追求,又能够打通理解的障碍,从生存现实的感性世界走进意象化,走进思辨的深度,既是立象以尽意,又有较强的主观抒情氛围,这是陆少平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十多年来,诗人陆少平经历了诗歌的潮涨潮落,但一以贯之的是在自我恋念的文字中瞻望世界和人生。新近出版的诗集《练习曲》中完善着本真、纯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