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

北安模式作引领 二次创业启新程

农业科技培训现场。 李光 董学亮摄

航化作业。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提供

秋收期间机车联合作业。钱泊羽摄

技术人员在查看玉米作物长势。 刘晓岩 吕晟逵摄

□王静 汪海江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小满过后,黑土地上春苗吐绿。

赵光农场无人机巡田数据被实时回传到数字农服平台,为田间管理提供科学精准的信息支撑;红星农场有机小麦地进行压青苗作业,促进麦田根系生长;长水河农场推进“北安模式”,万亩耕地只需要3人管理……一幅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夏管图”在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的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这里的人们正以实干担当书写着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的高质量答卷。

A

这是敢于领跑的时代担当

两年,在岁月长河中不过匆匆一瞬,可在北安分公司现代农业发展的征途上却镌刻下新的历史标注。

两年前, 2021年6月3日,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王守聪在赵光农场调研,“这不就是落实集团战略的‘北安模式’嘛!”在了解到北安分公司坚持双重经营体制,突出规模家庭农场作用,平稳落地集团“双控一服务”战略的经验做法后,他坚定地认为,这就是引领带动北大荒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北安模式”。

至此,“北安模式”的理念被首次提出,也奏响了北安分公司创新发展的序曲。

“双控一服务”战略是北大荒集团贯彻“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控制前端农业投入品降成本,控制后端市场统一销售争夺市场话语权,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提升粮食综合产能。这一战略思维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拿出一整套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局部看全面的成功经验,对打造乡村振兴“北大荒样板”、全面开启北大荒“二次创业”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既要总结、提炼出北安分公司的经验做法,又要在此基础上充实、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北安分公司特色的经营服务模式,为集团‘二次创业’提供参考。”分公司党委书记李炳刚立下了“军令状”。

北安分公司以旱作农业为主,是农垦事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共和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老兵新传》的原型地、拍摄地。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这里勇于开拓、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自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94年推进“两自理、四到户”、2006年实行“两田制”、2020年组建规模家庭农场……针对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从未停止。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推进农垦体制机制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北安分公司立足建好“大基地”,找准定位,主动作为,以“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和“农业生产科技体系”为支撑,进一步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深度对接集团“双控一服务”战略。

北安分公司的做法有企业文化积淀的优势、有全国领先的农业现代化优势、更有高度集中的规模化组织化优势。从做法到经验、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体系,要想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仅要善于抽丝剥茧,从中找出关键性要素,更需要勇于解放思想,打破固有认知。

此时,聚焦“北安模式”开展的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应运而生。

一时间,一个环节又一个环节的专题分析会、基层职工座谈会、管理区作业站调研……分公司对农业生产发展过程进行全面回顾与复盘,从“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得怎么样”开始总结,特别是对于基层在落实集团“双控一服务”战略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等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从中总结归纳出重要启示和规律性认识。

经过三易其稿,最终形成了455页的《北安模式》2.0读本,不仅成为分公司、农场生产、经营、管理的标准指南和工作遵循,也是北大荒集团“二次创业”的重要依托。

B

这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一个做法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可一个模式能够解决的问题、创造的价值却可能是无限的。

在“北安模式”这本厚厚的读本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密码”,能够破解“三农”工作中的难题,让种地更专业?

“生资统购价格便宜、质量有保障,粮食统一销售有了体量,我们也敢跟粮商谈条件了,种地还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服务,现在种地省心省事还划算。”作为种植户,逊克农场第八管理区职工高志锋幸福地讲述着“北安模式”带给他的便利。

高志锋所在的管理区距农场场部318公里,过去由于地处偏远,管理跟不上,农业生产水平低,作物产量始终不高。去年,这个管理区开始推行“北安模式”,农业生产全过程都按照“北安模式”执行,农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当年管理区粮食平均亩产比往年增产34斤。

“‘北安模式’说到底就是新型‘统分结合’的经营服务模式,通过农业经营服务体系调整生产关系、农业生产科技体系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统一。”分公司合规风控部总经理黄松涛说。

“北安模式”不仅将各农场多年来积累的较为完整、适合本地、优势高产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固化下来,还规范了规模家庭农场的组建和职能,明确了农场有限公司、管理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职工家庭农场、农机组织和区域农服中心等不同主体的法律关系,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工作权限和任务目标,还完善了奖励激励机制,健全了考评指标体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主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有效落实。

模式是否有效,粮食产量是否稳步提升是检验的标准。去年,在“北安模式”的引导下,这个分公司农业夺得“十九连丰”,大豆、玉米平均产量在历史高位的基础上再创新高,536.7万亩耕地实现粮食总产35.9亿斤。同时,农业投入品运营率100%,粮食统营率88%,粮食集团化运营率49%,为职工节约了种植成本3600多万元。

虽然农垦与地方农村土地性质、农业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都不同,但“北安模式”同样适用于农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将“北安模式”高效“复刻”到农村,解决土地分散、管理分散是首要任务。这个分公司以赵光村为试点,在土地托管后,组织村屯组建了7个“集体农场”,1.52万亩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并推选出具有民主管理和监督职能的“集体农场场长”,切实保障村民的基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促进小农户有效衔接现代农业,为区域农业一体化发展蓄势赋能。

“把耕地给农场托管,啥也不用管,我在工地找了一份活儿干,这小日子过得别提多美了。”赵光镇赵光村村民王伟说,去年赵光镇赵光村将全村2.43万亩耕地全都交给赵光农场托管,成为第一个“整村推进”的单位。到秋一算账,“种地不用自己管,粮食反倒增产了,玉米、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420斤、410斤。”王伟说。跟其他村农民自己种植相比,亩产分别提高了16.3%和22.7%。同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选择就近或外出务工,每户还有3万~6万元的收入。有了第一年的成功“试水”,今年与赵光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扩大到26万亩,实现“整镇推进”。

据介绍,经过“北安模式”的“牵线搭桥”,垦地双方在土地托管的基础上,党建、文化、民生等领域也实现融合发展,垦地“牵手”不仅仅破解了制约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难题,更促进了垦区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最终呈现的是具有“北安模式”特色的“美丽乡村”。

C

这是播撒在黑土地上的“科技种子”

农业现代化发展,科技人才是关键。

春节过后,北大荒集团“二次创业”暨“北安模式”专题培训班在北安分公司开班。“北安模式”作为北大荒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列为重点培训内容,来自8个分公司、1个有限公司、113个农牧场的298名参训学员分四批来到北安分公司实地参观学习、研讨交流,零距离感受“北安模式”在北大荒“二次创业”新征程上喷薄欲出的强劲脉动。

“‘北安模式’与集团战略高度契合,是集团‘二次创业’的成功典型。”北安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荣君在现场介绍。“北安模式”总结提炼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在引领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出了先导作用。

“我从‘北安模式’中加深了对标准意识、管理思维的认识。”牡丹江分公司合规风控部部长齐长春参观后表示。

发展与前进的内核,是理念的变化、思想的更新、战略的升级。围绕对“北安模式”的认识,参训学员纷纷谈认识、说问题、找差距、谋措施,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借鉴“北安模式”经验谋划的新思路也在学员的脑海中逐渐清晰。

“北安模式”不仅在北大荒各级管理人员中种下了农业现代化的种子,还在周边村屯播撒下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火种。

应用物联网、多光谱测量等技术观测作物长势辅助决策的作物生育期识别系统、快速巡田实时高效监测病虫害的无人机遥感系统、根据土壤温湿度自动提示农情信息的农情监测系统……在赵光农场数字农业指挥大厅,这些由农场科技服务中心自主研发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上百种“新装备”让赵光镇的农户大开眼界。

“我们每年在春播、夏管、秋收、秋整地等环节,组织种植技术、农机改装、田间管理等现场培训40多次,免费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赵光农场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李海成介绍。

眼界决定境界。为有效解决农户科技意识和标准化意识不强的问题,北安分公司一方面利用各农场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园区随时对农民进行观摩培训,让越来越多的“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北安模式”中,每年有计划地培训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农民410人,并将这些高素质农民纳入垦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专家系统中,与北安分公司的农业科技专家共同组成植保、栽培、土肥、气象、农业等服务队,重点服务于村屯耕地,在提高分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同时,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工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北安模式”是北安分公司落实集团战略的“施工图”,也是一块探路石,为北大荒集团打造农地运营商、当稳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先行探路、积累经验,将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新尝试、新实践赋能农业,助力国家粮仓更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