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 社会基层治理以“文”为脉

本报讯(管丽畅 记者王志强)近来,巴彦县充分发挥尚德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尚德文化治理路径,突出以文育人、以文铸城、以文兴业,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为持续激发社会治理活力输入德治能量。

突出以文育人。巴彦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积极作用,加强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留住浓浓乡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尚德巴彦·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在巴彦,一个个身边好人树起文明风尚道德标杆,诠释生生不息的美德善行,激励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保证每村每月一场电影。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各学校通过开设学党史、绘书画、讲故事、诗词诵读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塑造青少年德育之魂。

突出以文铸城。巴彦县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两座牌坊。四座城门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1998年12月16日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座牌楼是哈尔滨市所属的县(市)中最为古老的牌坊,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所建。牌坊几经沧桑,如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是省二级保护文物。巴彦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文物保护和传承力度,修缮东西牌楼及四座城门。

突出以文兴业。巴彦县瞄准哈尔滨市场,围绕巴彦的壹台山、古城门、古牌楼等主要景区景点,探索并点连线,逐步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加大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合理利用巴彦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品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以北方民俗博物馆为依托,启动龙江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

城门。管丽畅 本报记者 王志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