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

非遗老手艺 老树发新枝

民俗生活文化园。

鱼皮画服饰。

剪纸作品。

纳鞋底儿。

非遗产品受欢迎。

村民一起学剪纸。

鱼皮服饰展示。

□本报记者 宋晨曦

多层柔软的棉布用浆糊黏在一起,压实、晒干、裁剪,再用多年不见的马蹄针纳鞋底……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鞋底儿手工技艺”项目第五代传承人——哈尔滨市级传承人李珅的纳鞋底儿技能非常娴熟;

一盏孤灯、一把刻刀、一把剪刀、一个简易的挂钱制作工作台,这就是陪伴兰西挂钱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宋成玲30年的“传家宝”,也是她创作挂钱的“金刚钻”……

近年来,对非遗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成为我省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不但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为村民提供了致富渠道,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加速了乡村振兴步伐。

投身与热爱

“是妈妈纳的鞋底儿将我从远方唤回了故乡,投身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李珅说。

10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李珅在北京闯荡。2014年,刚在北京站稳脚跟准备大展宏图时,她的母亲程雪杰在家乡哈尔滨市呼兰区长岭街道大王岗村成立了哈尔滨市足必须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主营业务是纳鞋底儿手工技艺产品,工厂由于缺乏完善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在销售上遇到了难题,货品大量积压。母亲一筹莫展之际,李珅决定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帮助母亲。

回到村里后,李珅接手了合作社的各项工作,她除了反复练习制作纳鞋底儿技艺外,还和母亲一起将之前的工艺进行改良。经过反复试验,证实改良后的内用底不仅舒适、透气性好,还增添了足底按摩的功效。

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纳鞋底儿手工技艺”获评为哈尔滨市级非遗项目;2019年获评为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李珅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鞋底儿手工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

而杨双艳从一个农民成长为同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了十余年。2009年,杨双艳以陪读妈妈的身份从乡镇来到了同江市,偶然接触了鱼皮画,从小酷爱剪纸的她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潜心学习。期间她结识了不少来自农村、酷爱艺术的陪读妈妈,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学习、探讨、绘制。几年间,她们的鱼皮画技艺水平突飞猛进,作品受到了当地居民欢迎。

2015年,以农民技师为主的鱼皮画农民合作社成立。2016年,杨双艳成立同江市巧手坊,同年她被评为同江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至此,杨双艳的非遗之路上了一个新台阶,她和学员们创作非遗产品1万余件,不少作品参加了全国多项工艺美术大赛,收获颇丰。

传承与赋能

非遗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只有让小众非遗项目通过各种形式普惠乡村,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对此,兰西县挂钱博物馆副馆长、兰西挂钱第六代非遗传承人、“龙江工匠”宋成玲深有感触,“几年前,面对兰西县挂钱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感到压力和责任很大,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民间艺术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重要的是传承下去”。5年来,宋成玲带领学员将挂钱的剪纸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授给村里热爱剪纸的人。线下讲授时,吸引很多农户观摩学习,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漂亮喜庆、活灵活现的剪纸挂钱使不少乡亲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表示,一定抓住机会,好好学习这门手艺。

杨双艳本就来自农村,所以她非常希望有机会反哺乡亲,让那些困难农户通过掌握非遗技能而劳有所得。2018年以来,杨双艳累计公益培训150余场,培训学员8000余人,学员多数是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帮贫助残,带领农户共同走向创业致富路。同时,她带头成立同江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传统技艺研究、非遗手工技艺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等活动。培训内容包括鱼皮画、鱼鳞画、麦秆画、芦苇画、玉米叶画、鱼皮缝制、玉米叶编制、民间剪纸、手工绢花制作、毛线编织、满绣、彩泥制作等非遗手工技艺,充分发挥非遗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实现人均每年增收2万余元。2019年被评为佳木斯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1年被评为省级非遗就业工坊。

创新与发展

文化振兴势必要求乡村文化要走出去,而具备乡村元素的非遗产品更需要对外展示乡村元素和文化内涵。

非遗项目申请成功后,李珅的压力更大了,“非遗是一种责任,如何传承好这项技术,为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是传承人应该肩负的使命。”

为了保证非遗产品质量,李珅牵头在村里创建了非遗传习所,将“纳鞋底儿手工技艺”进行系统传授。2015年,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李珅自筹资金创建了“老一套”关东民俗生活文化园。

文化园以东北传统生活为场景,以非遗文化农耕文化为元素,以东北民俗生活文化为主题,通过“小鞋底儿”带动文化旅游、农产品销售,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几年前,呼兰区堡井村村民徐淑清因病返贫,自从学习了纳鞋底儿技术以后,每年多收入1300多元。徐淑清说:“当了解到自己学的纳鞋底儿技能是一项非遗项目的时候,心里又激动又骄傲,不仅因为这项技能增加了收入,重要的是能为家乡的发展作点贡献。”

酒香也怕巷子深,卖好产品也得会吆喝。为了扩大知名度,李珅将小鞋底产品带到全国各地参加展会。2015年全国农博会,李珅将展览的场地还原成东北农村火炕的场景,妇女现场纳鞋底儿,生动展示东北火炕上的民俗生活,让不少参观者唤起儿时的记忆,销售场面很火爆。

近年来,良好的宣传使很多涉农非遗产品订单接踵而来。7月25日,杨双艳和农民学员设计的20套鱼皮服装登上了中俄边境文化季的舞台。李珅说,非遗要“活”,更要“火”,要让民俗文化为更多人知晓,为乡村文化、农民致富贡献力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