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烟火里的凡人俗事

读《城里的人们》

《城里的人们》/于秋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空桑

作家于秋月的散文集《城里的人们》讲的是冰城哈尔滨的故事,它仿佛是一帧帧用浓墨淡彩皴染成的哈埠风情画,生动复现了冰城里的人间烟火和市井风貌。

作者笔下虽都是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但这些“凡人”并不平凡,而是透着一股浓浓的市井烟火气。透过这弥漫冰城的市井烟火,作者时而带我们穿越回到百年前的开埠之初,一同寻觅那太阳岛的百年丁香,流眄于贵宾楼(特指龙门大厦贵宾楼)的昔日辉煌,时而又带我们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央大街。我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当年的“东风大院”,和小伙伴们一起歘嘎拉哈,跳猴皮筋,撇口袋,扇“片技”,打出溜滑……跟着大人糊窗缝,忙年,拜年、闹元宵,端午夜游踏青……我眼前不由得幻化出源茂冷饮厅、一副食商店、松滨饭店、八杂市的昔日光影;作者又领着我们来到江北田园小院,流连于野百合、芍药、睡莲间,采摘着樱桃、葡萄、紫苏、香椿……

在作者笔下,浓浓的哈埠风情扑面而来。以饮食为例,除了享誉天下的秋林里道斯红肠、格瓦斯饮料、大列巴、马迭尔冰棍,书中还为读者展现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江畔餐厅俄式菜肴、塔道斯西餐厅的高加索风味,尤其是娜塔莎烹饪的“犹太肉”和俄式腌泡汁鱼“玛琳娜它”,以及作者朋友赵姐自创秘制的“炸大酱”“酱油腊肉”“酱油醋泡花生米”等佳肴,让人读着文字,恨不得立刻一饱口福。

在《城里的人们》中,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异域风情的欧式建筑,体会中西合璧的市井风味,而且还可以与书中的人物一道喜怒哀乐,共情共鸣。在作者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仿佛都“活”了起来,从书中“走”了出来,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悲欣交集的活报剧。这里有饱受欺侮和歧视但内心善良的智障儿童傻大雁,也有一心钻研祖国医学、治疗不孕不育的中医老赵,还有以去痛片加土霉素打遍天下的周大夫,神秘兮兮喜欢给人测字的老吕大夫,出身名门儒雅博学的英语老师蔡光霞,落魄邋遢爱生如子的数学老师李笃千,自来熟、爱显摆喜欢占便宜的老孙太太,为人实诚、热心助人、肯出力气的转业军人老杨,狂飙英语、把生活过成诗的赵姐,罹患大病却挑起全家重担的老丁媳妇黄姐……

《城里的人们》中所写的人物不仅有城里人,也有来到城里的农村人,比如捡破烂的老孙头、帮城里人种菜的农民“小陶瓷”夫妇、吃苦耐劳的农村小媳妇晓琴、想在城里找个老伴儿的老孙太太……作者笔下的这些农村人全都是进了城的农村人,故事也都发生在城里。作者避开了自己所不熟悉的农村生活,把焦点对准了城里人和农村进城的“新城里人”,巧妙地将“讲好城市故事”与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结合起来,丰富了这部书的内涵。

《城里的人们》不仅有描写西部歌王王洛宾、《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原型等人物纪实,也有描写的市井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而充满质感。比如,虽自己病恹恹的但仍耽溺于研创方剂的中医老赵,心心念念想当门诊大夫的X光医师老吕,其貌不扬、邋里邋遢、油尽灯枯的中学教师老千,蔫不拉几、不苟言笑、在城里烧锅炉的农民工老王,性格豪爽、思想前卫的城里小脚老太老高婆子,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性格反差极大的一翁一妪却脾气相投,惺惺相惜,关系暧昧,没事还总在一起整两口……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他们就像我们的同事、老师、亲人或邻居,是那么地真实丰满,那么地亲切自然。

总之,《城里的人们》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色香味俱全的冰城风味什锦拼盘,开启了一场跃动着人间烟火气的文化盛宴,展示了一幅幅哈尔滨百年历史变迁、市井百态的风情画卷。此外,王焕堤老师为这部文集创作的哈尔滨风景水粉画装帧设计和插画,非常唯美和切题,为文集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