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博大精深、璀璨绚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与以塑造学生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等为重要目的的思政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为铸魂育人注入文化基因,为立德树人提供重要支撑,为思政教学提供丰富资源,为文化自信筑牢坚实根基,将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成效叠加放大。新时期,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索。
合理选择与编排思政教材。教材的选择与编排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将传统思想、传统礼仪、传统教育、传统文学艺术、传统民俗、传统科学技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选择性地融入思政教材。一方面,要选择符合当今国家主流思想、符合当代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传统美德格言和传统美德故事,并注重格言与故事的语境转换,以打破抽象的道德说教,助力学生德行的培养。另一方,要选择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经典篇目,启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体会经典蕴含的多种可能性,从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创新思政教学形式与方法。其一,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老师引导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其二,依托网络平台,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即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达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之功;其三,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或虚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设计角色扮演、案例研究、团队合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加强思政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助于提升文化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有助于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可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名胜和文化遗址,如古代建筑、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可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表演和体验,如书法、剪纸、围棋、民族舞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乐趣;可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工作坊,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举办学生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其他高校或文化机构的学生参加,展示和分享各自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形式,加强学生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可通过设置传统文化展示区、设立相关文化学术研究机构、组织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充分发挥模范力量。榜样的思想境界、精神气质、行为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认知与具体行为,可以讲好模范先进事迹,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展文化人物讲座和专题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知名文化人物和模范代表来校举办讲座和分享活动,介绍他们的事迹和思想精华,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人物的认同和敬仰。在校园内设立文化人物展览区,展示和介绍各个时期的优秀文化人物,通过图文结合、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生动展示他们的贡献和精神风貌。创建文化人物纪念馆和纪念碑,用于纪念和铭刻优秀文化人物的名字和事迹,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卓越贡献和精神力量。开设文化人物研究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优秀文化人物的思想、作品和影响,培养研究和评估文化人物的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JB14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