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彬 郭翔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我省是农业大省,应充分发挥农业基础与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特色农业对于拓展乡村多元价值、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作用突出。以特色农业为重要支撑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发挥其多元效应。
发挥特色农业的产业融合效应。依托特色农业深化一二三产业实质性融合发展,推动形成“种养加储运销”一体化以及“特色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发挥特色农业生态保护效应。制定、实施严格的绿色生产标准与监管措施,筑牢特色农业绿色底线、守住特色农业品质生命线,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发挥特色农业的文化传承效应。将地域传统工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作为构成特色农业之“特”的关键因素,融入特色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中,在产业发展中继承、创新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
发挥特色农业对组织与人才队伍建设的驱动效应。以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着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头羊作用,着力培育和引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管理型、经营型、科技型人才,用现代产业理念、生产理念和经营理念推动乡村发展。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率先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彰显龙江作为、贡献龙江力量、走在全国前列。提质增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内容。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区域农业资源禀赋,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努力打造区域间“各特其特”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格局,增强区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突出市场导向,瞄准个性化、优质化、多元化中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结合“率先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重要部署,积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市场主体,驱动具有鲜明龙江特色农产品的多元化开发、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积极抢占特色农产品市场。
强化产业融合,聚焦中后端增值,在特色农业核心区加强产业园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纵向上向加工转化要效益,积极探索“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协同发展模式,在横向上向特色农业价值功能拓展要效益。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发展特色农业是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强化“以特增值”“以质取胜”,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全面加强绿色化、标准化生产,支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品牌溢出效应,真正实现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
强化产业带动就业功能,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在特色农业核心区谋划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创造更多、更优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强化联农带农效应,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重点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带动小农户以合作经营、入股经营等形式参与产业分工,提升小农户土地、资金等要素投入的效益产出。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特色农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强等突出特点,是发展立县主导产业、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克山县,通过科技化支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营销,将马铃薯产业打造成第一立县主导产业;“中国玉米之乡”青冈县,瞄准市场需求,强化县企合作、县校(院、所)合作,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成为全国中高端鲜食玉米生产示范基地、国家鲜食玉米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实践表明,发展特色农业,可赋能打造立县主导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发展。
应精准谋划,找准方向,重点培育基础相对较好、特色较为鲜明、市场潜力较大的产业项目;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一体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研发平台、产品集散中心等的建设,统筹优化财政、金融、保险、科技及人才政策,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要多元谋划,拓宽思路,根据区域农业资源条件与传统,可选择发展“原生型”特色农业,也可以通过品种创新、工艺创新等途径,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发展“衍生型”特色农业,或通过联合合作、直接引入等途径,发展“植入型”特色农业。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作者郭翔宇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